驻青高校获10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牌,其中半数项目已成立成果转化公司
推动成果转化,高校赛场“大练兵”
日前,主题为“我敢闯,我会创”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在天津收官,共有423个项目获得金奖。驻青高校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开放大学等高校的10个项目获得金奖,20余个项目获得银奖。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犹如隔着一条“峡谷”,转化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高校科研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的“练兵场”。此次比赛,驻青高校的获奖项目突出了产业化应用强、商业化价值高的特点,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农业生产、废物利用、水产养殖等领域,体现了岛城大学生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其中,部分项目已成立了成果转化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竞争激烈,金奖项目“万里挑一”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前身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内参赛面最广、覆盖高校最全、参赛团队最多、参赛水平最高、赛事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今年已是第九届。
本次比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天津市政府主办,总目标为“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和萌芽赛道,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其中126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经过激烈比拼,共有423个项目获得金奖,其中北京大学?的“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项目获得冠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教育部认可的81项A类赛事之一,位列各项竞赛之首。从此次竞赛来看,比赛竞争非常激烈,金奖项目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刘田介绍。记者采访获悉,各高校也都是“重金”奖励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如获奖学生在考试时可享受加分政策,教师在职称评审等方面可“越级”评定等。
此次比赛,青岛学校表现亮眼。青岛大学、青岛开放大学分别斩获3个金奖,是青岛获得金奖数量最多的两所学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2项金奖,山东大学(青岛)、山东科技大学均获得1项金奖。此外,包括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还有30余个项目获得银奖和铜奖。
聚焦前沿,大学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关注创新、关注前沿科技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少项目团队将赛场变为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实现了技术突破,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青岛高校的获奖项目创新性也比较明显,在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攻克了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的难题。”青岛一高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航空装备外场作业时容易产生细小的破损,这些不起眼的小“疤痕”极易产生强电化学腐蚀,威胁航空装备安全。一支小小的“修复笔”便是解决问题的“神器”。目前,主流的六价铬修复笔修复效果好,但六价铬浓度高,存在致敏、致癌的风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创可复MSCare—舰载装备外场快速修复领域破局者”项目因突破了航空装备修复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国内外诸多企业将研发方向锁定在了无毒三价铬修复笔上,不过国内的相关产品盐雾性能不达标,仍无法满足高端需求,而国外对此进行了技术垄断。”项目负责人安洋介绍。团队经过千余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环保型铝合金转化膜修复笔。该修复笔具有无毒环保、防腐性能好、便于携带使用等优点,经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验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性能全面超越国内外标杆产品。目前,团队已依托该项技术成立了成果转化公司。今年11月份,团队与相关企业达成1000支的销售订单,合同金额达60万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创可复MSCare—舰载装备外场快速修复领域破局者”项目负责人安洋在实验室做科研。
记者注意到,部分参赛项目还实现了“0”到“1”的突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盐碱易改——荒地变良田,增粮保国安”项目获得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该团队利用国际领先、团队自创的大片段基因编辑技术(Red/ET同源重组技术),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用于盐碱地修复的广谱性生物固氮产品,具备良好的降盐、生防与生物固氮等功能,在避免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的同时起到降低土地改良成本与保持农作物持续快速增收的双重效用。
以赛促用,赛场上练就产业化尖兵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着重强调以赛促用,旨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高校的教育教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和要素有效整合,把高校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架起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桥梁,塑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自诞生之初,就强调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强调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价值。”山东科技大学团委科创部部长赵仰生表示。大赛评委设置比较多元化,有高校专家,有企业主管,也有投资人。
赛场就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练兵场,获奖项目不仅实现了创新突破,也在向产业化应用“进军”。青岛大学的“‘屏’治天下——智能超表面吸波屏蔽膜产业新势力”项目,针对现有电磁测试环境中吸波材料的高成本、低效能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超表面的全新电磁吸波屏蔽膜产品,获得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全新电磁吸波屏蔽膜产品具有集多个测试间为一间的一键变频功能,以及成本低、产建周期短等特点,可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测试成本,让他们测得起、建得起,该技术未来还可应用于同频干扰等电磁防护场景。”项目负责人、2020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甄秋童介绍,相关技术的商业价值已初步显现,团队已与多家企业签署135万元的预销售合同,获得450万元投资意向。
青岛开放大学3个金奖项目均有成果转化公司。如获得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的“宏瑞特—果脯出海拔头筹,助农兴产争上游”项目,针对果脯加工产业中湿度和糖分控制的技术难题,在国内首创糖分糖渍控制工艺,并组装了世界首个恒温连续糖渍车间。新技术零添加零废糖,获得了43项知识产权和11项全球认证,而且将生产效率提升了60%、生产成本降低30%。目前,宏瑞特已形成以零食果脯为核心的100余种产品矩阵,产品远销欧美等26个国家。
青岛开放大学“宏瑞特—果脯出海拔头筹,助农兴产争上游”项目获金奖。
比赛中,大学生参赛队伍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同能力,更锻炼了项目商业化运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未来,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来,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世锋)
青岛日报2023年12月18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