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滨州市西志愿者学院: “三保三化”擦亮志愿服务新底色

通讯员董高峰杨雅婷

滨州市西志愿者学院创新实施“三保三化”工作机制,即队伍有保障,活动常态化;经费有保障,服务项目化;机制有保障,考核标准化。累计服务群众2.4万余人次,成为滨州一张靓丽的志愿名片。

队伍有保障活动常态化

根据志愿者的专长和不同特点,市西志愿者学院在便民服务、“两新”领域、文明实践等多个不同领域,成功培育孵化出以橙心城意、市西小哥、说事拉理、向阳花、七彩少年等138支志愿服务队。

针对群众不同需求,学院常态化组织开展以送理论、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送温暖、送欢乐、送知识、送祝福、送健康、送清洁的“十送”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将志愿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今年来,志愿者学院针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设立了8个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先后开展“在知爱建市西有礼”志愿服务大集市活动28场,“未保课堂”进校园活动13场,“法治进校园,同心护未来”活动6场,“橙心城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10场,开展五社联动赋能残疾群体共享美好生活服务12次,思源助残服务志愿服务活动8场次,面向志愿者管理与服务开展“守望相助,志在彩虹”志愿服务活动10次,累计服务群众2.4万余人次。

同时,为提升志愿者服务群众的专业化、精准化,学院定期对志愿者进行服务流程、服务技能、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确保志愿者具备相关工作技能和基本知识,提高志愿者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市西有礼情在馨湖”志愿服务大集走进益民社区,医护志愿者正在教何大姐在突发疾病情况下如何急救

“市西有礼情挚新湖”走进新湖玫瑰园为小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们免费理发

经费有保障服务项目化

政府扶持。为能够高效开展市西有礼志愿服务大集等活动,街道办事处拨付资金用于活动的开展,同时可申请为民服务专项经费用于服务活动,有了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学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就如同注入了源头活水,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专项供给。通过开展实施“一老一小一残”项目的形式,民政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工作服务投入机制,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社会募集。志愿者学院积极探索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精心谋划、积极推进、整合多方资源,以特色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加、奉献爱心、扬善明德,起到了“一个组织带动一个公益项目,一个项目凝聚一片爱心人士”的社会效应,共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结合不同群体,学院先后打造了“疫”路相助志愿服务、市西小哥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橙心城意创城志愿服务、向阳花公益岗志愿服务、渤海善治先锋志愿服务、致青春模特队服务、七彩少年志愿服务、“市西之声”系列好声音、“说事拉理”志愿服务、“市西有礼”志愿服务等10个志愿服务品牌。

“未保课堂”进校园心理健康讲座走进滨州渤海中学南校区

志愿者学院组织开展“立法志愿者培训会”

志愿者学院走进碧林花园专业的医生志愿者为张阿姨免费上门问诊

机制有保障,考核标准化

建立七项机制。去年来,滨州市西志愿者学院先后建立起招募、管理、培训、积分奖励、督导评估、评选表彰等七项机制,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志愿者工作考评体系,解决了志愿服务主体难明确、内容难量化等问题。

激励为主,考评为辅。建立起积分兑换奖励和服务星级评定制度,即志愿者每参与一次活动,根据服务项目和时长记录进行积分,志愿者可根据积分情况到学院进行礼品兑换。志愿服务时长满100小时即为一星级,以此类推,最高为五星,年度内志愿者服务质量最高为三颗星,每年评选一次,对评选为星级志愿者的个人授予荣誉证书。同时,学院针对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积分换购、积分兑盲盒等激励活动,以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来。

滨州市西志愿者学院将持续夯实志愿文化宣传的固定阵地,拓宽志愿文化传播的品牌效应,做好志愿文化培育的成果展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代志愿者精神,为推进市西街道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发挥重要的孵化和培育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