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头雁”领航 带动“群雁”齐飞

□本报记者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王静赵秀明

寒风劲,冬意深。在青岛森茂常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蓝莓大棚里,却是满满的暖意。“真没想到张老师竟亲自带队来指导,导师团队围绕鲜食种植面积、原料价格成本、生产规模和蓝莓精深加工等方面给出的建议,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该公司负责人周伟说,他在参加山东农业大学举办的山东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期间,他的帮扶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果蔬加工团队张仁堂副教授就和他约定“尽快到公司基地去看看”。

该校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打造“课堂培训+实地观摩+互动展示”培训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资源共用共享机制,多措并举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掌握团队管理新方法、熟悉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与现代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领头雁”,让“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4个一”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2023年共有476名学员在山东农业大学参加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培训中,他们收获了专业知识,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与帮扶导师建立了联系。

该培训项目主要将优秀的到乡大学毕业生、回乡能人、返乡农民工、入乡企业家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列入培训范围,进行专业、全程指导,让他们当好乡村振兴路上的示范员,发挥“头雁”的作用。该校通过“4个一”培育模式,即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支导师帮扶团队指导,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

“头雁”项目起源于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自2022年起计划每年在全国培育约2万名“头雁”,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舒向记者介绍,山东农业大学承办的‘头雁’培育项目主要聚焦粮食、蔬菜、果品、畜牧、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6个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头雁’,在‘头雁’的带动下形成‘群雁齐飞’矩阵。“‘4个一’培育模式,帮扶学员产业发展升级,达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效果。”张仁堂对学校的举措十分认同。

搭建“头雁”聚力平台

在“头雁”项目粮食(1)班学员苏义强看来,“新农人”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有情怀的职业。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苏义强在莘县大王寨镇经营着近5000亩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和年加工量600吨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公司。近几年,他带领公司开启了电商卖货的业务。其中玉菇甜瓜、黏豆包、蔬菜面的销量额为抖音商城同品类第一,粘豆包、蔬菜面一天销售额8至12万元。“我与中百集团旗下1000多家超市签署合同,与山东农大‘头雁’项目三个班级的学员达成合作。”苏义强说。据悉,粮食(3)班的郑欢的公司生产的果蔬面条已经在苏义强公司旗下直播间上线。粮油(3)班学员杨杰的地瓜粉和地瓜面条、粮油(4)班学员刘瑞娟的花样馒头都已在苏义强公司的直播间销售。“学员的产业之间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头雁’项目搭建了一个平台。”苏义强说。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郑军教授在培训班开设了专题讲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他深有感触:“培训提高是基础,搭建平台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提高带头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三产融合才是关键所在。”

构建“群雁齐飞”发展格局

“引领一方、带动一片”,构建“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是“头雁”培训项目的目标。

肥城市老城街道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业松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放在首位,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头发展特色种植,聘请该校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肖元松担任河口村种植产业发展顾问,建设50亩葡萄草莓种植基地,建成4个阳光式葡萄大棚、5个冬暖式大棚、3000平方米连体遮雨棚和60米葡萄长廊,带动5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通过专家指导标准化整地,施用袋控缓释肥保证有机肥投入、控制大量元素投入量保证中微量元素投入等科学肥水管理措施,果实品质提高了,提质增效效果明显。目前,河口村党支部领办的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康王缘”商标,走上了品牌发展的路子。

通过“头雁”示范,发挥带头人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实现“头雁带动、群雁齐飞”,像吴业松这样的乡村人才不是个例。莱阳市谭格庄镇西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仕军说,自己摸索到家庭农场发展的门路之后,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周边的农户,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