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高考

刘堃原创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教育叙事之八十五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教育叙事之八十五

文/刘堃

教学要不要预设,这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谨科学的活动,预先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但是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却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最近,我在一所初中学校连续听了三节课,分别为语文、化学和物理,是按照新课标要求、根据市教研院提出的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开设的公开课。虽然开课的三位教师目前还不属于名师系列,从教时间也不算长,但实际授课表现还是非常好的。课后我翻阅了他们的教案,都写得相当细致,可以说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在他们的设计中。大概正因如此,课堂教学中表现得胸有成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应付自如。

听完这么行云流水般的课,我突然有种感慨,“完美”的课并不一定有完美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

在听化学课时,教师在讲述“已知反应物求生成物”这一类题目时,直接就给出结论“这类题目要按照六步进行”,第一步是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第二步……第三步……教师反复强调后,学生们再做练习题,显然错误率就极低了,但由此能否得出“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结论呢?

同样,在听语文课时,一位据说教学成绩非常好的教师在讲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自始至终都很好地驾驭着课堂,引领着学生学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讲解每一段落的意义等等,学生就那么一直跟随着、配合着教师的思路走,一堂“丝滑”的语文课就这样完成了。但由此能否得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非常强”这样的结论呢?

我丝毫没有贬低这几位很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老师的意思,而只是想表达一种看法。站在新课改、新课堂的角度来试想一下,假如化学老师先不急着给出做题的步骤,而是先让学生们“天马行空”地独立作答,会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个别优秀学生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来完成,大多数学生很可能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这时,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讲述规范解题步骤,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语文课上,假如教师减少一点驾驭课堂的时间,多留点时间给学生们表达观点甚至提出问题,那又会是什么结果呢?会不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思路去赏析课文呢?教师针对学生讲述过程中的不完美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再进行讲授的话,学生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呢?

其实这个问题又回到教学改革的起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参与是真正、主动地参与,而不是形似、被动地参与。因此,教学应当有预设,但教师还应充分关注课堂上那些宝贵的生成。

课堂教学应呈现什么样的形式,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因为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学情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达成方式。一堂充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是好课;一堂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课更是好课。是不是一节好课,关键看学生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能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让学习真实发生。

由此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改革需要真正的解放思想,要敢于打破已经落伍的教学理念,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自主获得知识形成高阶思维的课堂。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保持初心、坚定信念、长期研究、敢于创新才能做到,这也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生追求的事业。

【作者简介】刘堃:原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山东省政府督学,济南市关工委副主任。全国“领航校长”导师,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导师。曾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专家工作组成员、山东省首届教育创新校长、齐鲁名校长、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化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济南市十佳校长、济南市劳模、济南市拔尖人才等。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主持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编著教育教学著作10余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