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关键交汇点。5月14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新黄河记者从会上获悉,山东接续推动“双高”建设、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近三年新增高校本科专业426个,其中新兴专业259个。
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侯典明表示,近年来,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引导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强化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学研究、有组织服务发展,全省高校近4万名博士、占全省六成多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五成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贡献了山东省近六成的国家科技奖、超九成的省自然科学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匹配性”。适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扩增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接续推动“双高”建设、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建设,全面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应用型大学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厚成势,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高水平源头动力。制定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近三年,新增高校本科专业426个,其中新兴专业259个,撤销214个、停招216个,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积极打造教育人才集聚高地,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支撑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入落实“筑峰计划”,去年新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60余人。目前,山东高校共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100余人,成为引领标志性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省级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建强8个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安排专项招生计划超过1500个,支持高校与高水平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贡献度”。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高校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对标11条标志性产业链、“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等教育共同体,打造15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7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设立126个新技术研发中心、45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破学科壁垒、部门界限,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通过校企人才、资源等双向奔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开展7场次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发布高校创新成果超500项,校企意向合作金额超4.7亿元。推动高校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产出了一批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记者:曹茜 实习生:杨馥嵘 校对:汤琪 编辑:邢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