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孔雨童绘画徐进
近日,在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专业(本科)首届毕业双选会上,128名毕业生被35家养老机构、400多个岗位“哄抢”。这种抢人大战同样也发生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该专业招聘供需比达到1∶4。
供需倒挂,背后是我国养老人才紧缺的现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已有4000万左右,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这其中,养老专业毕业生更是严重不足。以率先开设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今年才有首批毕业生走向社会。
除了专业普及、人才储备不足,“养老就是伺候人”的就业歧视,“养老”职业画像、发展路径不明晰,也导致了此类专业“第一志愿”选择偏低,入职后离职率和转行率偏高的现状。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下半年开始,江苏、山东、宁夏等地先后出台了养老护理人才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在江苏,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被纳入卫生系列,设初级、中级、副高级三个层次,南京对在岗获得职称的,岗位薪酬待遇可以上浮20%左右。在山东,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单独进行职称分组评审,养老服务领域“齐鲁和谐使者”可入选者纳入省高层次人才库。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在“职业评价”上形成完整体系,打通从业人员上升通道。
我们期待养老人才“职称评定”在更多地方落地。此外,行业内各企业也应在内部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激励、发展模式,强化安全感和归属感。当下,大众正在逐步转变对养老行业旧有的认知,全社会也应该先让年轻人看到更可信的职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