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变变,变成毛毛虫;两个手指头,两个手指头,变变,变成小白兔……”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山东省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里有一群身着卡通玩偶服装的智力残疾儿童正在练舞。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他们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这些孩子们看起来与同龄人没什么区别,十来岁的年纪,衣着整洁,略显腼腆,隔着栅栏往外看时,眼睛里是不谙世事的天真。看到记者进门时,在老师陈新的提示下,他们也能自然地打着招呼:“老师好。” 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有34.12万人,占比仅有37.42%。《“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特殊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为了保障残疾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更好推动教育公平,近年来,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不断完善教学服务体系,以“送教上门”与“特教+职教”双措并举,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向好发展。 送教上门 让教育更加公平 “这类孩子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智力发展迟缓、模仿能力不强、动作不够协调、学习能力缓慢,却比普通孩子表现出更强的专注力。”作为特教中心的老师,多年来陈新见过很多在画画上卓有天分的智力残疾儿童,经过辅导干预,他们的作品甚至获了奖。但他同时表示,这些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幸运,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暴力倾向”等问题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 针对这些无法来校学习的孩子,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为他们量身定做了“送教上门”的学习方式。这些学生的家大多地处偏远村庄,送教上门并不容易。学校需要通过鉴定评估,将学生分为三类进行精准送教。针对A类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及有简单的康复需求的孩子,教师会上门辅导功课;针对B类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有较强康复需求的孩子,在送教上门的同时,联同县妇幼保健院提供上门康复训练;针对C类只具备简单认知能力的孩子,学校定期进行走访,传达相关政策,送去温暖。 陈新每个月都要驱车去坪上镇的小龙(化名)家为他辅导功课。A类学生小龙属于先天性肢残、智力残疾儿童,在送教以前,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边看电视边吃妈妈喂的饭。 现在,送教上门成了小龙最期盼的事。在记者赶到小龙家时,他已经坐在桌前乖乖等待了。“他盼着老师来,常问什么时候来,是哪位老师来啊?”说起每月风雨无阻的送教,小龙妈妈内心感激,“知道陈老师要来,这孩子早早起床叠好被子等着上课了。谢谢你们,没放弃他。” 为了确保送教实效,上门服务的老师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学工作方案,实行“一生一案”教学,小龙目前已有三本这样的专属教学备案了。 一节45分钟的看图识字课,陈新需要不断调度小龙的专注力,吸引兴趣,并配以耐心讲解才能让他坐得住。“小龙,夏天来了,咱们比比看,谁能先认出来哪个是西瓜,哪个是樱桃?好不好?”“天气暖和了,你知道‘暖’字怎么读?怎么写吗?”陈新这次来教三年级语文,他惯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季节为主,让小龙辨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顺应时节的物体,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陈新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255名像小龙这样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学校教师分为19组,每组4名教师服务6—8名学生,每月上门培训至少一次。“从2011年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到现在,我们都坚持住了。送教和康复治疗的配合,让很多孩子达到入学条件,重返校园,大家都很开心。”他说。 职教培训 让人生多条路走 除了上学难外,残疾学生的就业路也很难走。如何避免他们毕业即失业,着眼于残疾学生未来发展,打造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成为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的下一步棋。 近年来,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坚持“特教+职教”双育人模式,构建“文化+特色+技能”特教课程,面向初中以上学生开设中西面点、汽车美容与装潢、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不断拓宽残疾学生就业渠道。 “像这种缝纫机跳线问题,大家要注意检查是否把针装反了,或者是挑线簧张力过大……”在服装实训室里,老师王亚南教听障学生处理裁剪成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手语老师在同步翻译,中职部的聂凡淞正在认真观摩教学。 作为第十五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获奖者,他显然比情况类似的残疾孩子更有信心和韧劲。在日常学习中,聂凡淞永远是学得最快、表现最好的那一个,在开设职业教育科目后,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渴望真正成为一名社会“打工人”。 “5岁高烧导致失聪,却也给了我安静的世界,让我干事更加专注。”他说,“幸运的是学校开设了服装设计、汽车美容、烹饪、酒店管理专业,帮我们提升技能,拓宽就业途径,赋予人生更多可能性。” 在隔壁教室,中西面点专业的学生正跟着老师刘佰富学做软欧包、象形胡萝卜等点心。刘佰富告诉记者,“通过动手实操,除了让孩子们学会一门生活技能外,还能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实现康复训练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信心。” 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文明表示,4月以来学校和美达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针对中西面点制作、客房服务等技能在桃源大酒店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希望通过创设职业教育条件,打造职教特色课程,构建“康复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相互贯通的办学体系,实行文化基础知识毕业证书和劳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为残疾学生铺出一条就业路,让学生出校门入企业,立足社会,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在陈新等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的眼里,除了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智力残疾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外,相对于普通孩子,这些残疾儿童都是一颗颗孤单但又会发光的“星星”。托起“星星”们的上学梦、就业梦——就是他们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