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哲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昨天发布,过去十年,上海的人口变化显示出哪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同时又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地区的数据来看,上海人口在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但总量增长的规模有所放缓。在过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每个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净增量还是有所变化的。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1990年-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307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2000年-2010年)增加了661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万人。
相比前两个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是相对平稳的,这与上海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标是一致的。
二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米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米3006人。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情况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五人普”、“六人普”、“七人普”的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分别为42.24%、30.3%、26.87%,可以看到中心城区人口占比持续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七人普”显示,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人口密度比为7.68:1。“六人普”相应的比值为9.11:1,说明上海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从这次普查各项数据结构比较来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十年间,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21893人提升到33872人,提高了55%。
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6.4%,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与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近十年来上海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这对流入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什么优势?
人才红利助推高质量发展
上海常住人口的素质相比十年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上海,有842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相比十年前增加338万人,增幅达67.1%;16-59岁就业年龄段中,46.4%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上海每10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是全国最高的。这意味着,上海具备依靠人才红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据分析,这十年来上海常住人口素质提高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首先,和上海高度重视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特别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息息相关。
这10年里,上海大力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动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的建设计划,启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整个常住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了,受更高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整个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是与这十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这10年来,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尤其是这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上海产业经济发展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依赖在显著下降的,人口流动的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在发生着改变。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围绕国家战略和城市能级提升,进一步推进上海人口素质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协调发展。
为什么同时面临“少子化”“老龄化”?
0-14岁占比低有三方面原因
上海老龄人口占比较高,0-14岁占比较低。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0-14岁少儿人口总数为243.63万人,占比为9.8%,与2010年相比,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据分析,造成上海少儿人口比例数据偏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少子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较普遍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上海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少子化”也将成为上海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外省市来沪人口中少儿比例相对偏低。在上海的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总量大且占比高,2019年这部分人口中0-14岁占比为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人口3个主要年龄结构互为关联。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也高于全国平均3.5个百分点,相应的0-14岁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就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历史上来看,上海“老龄化”程度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1982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达到11.5%,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2000年和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这次上海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
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和上海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出现在1954年,这一阶段上海出生人口总量大,而且比较集中,这是造成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上海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是5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部分老年群体大多蕴藏着技能、经验和智慧,他们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家庭(家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另外,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上海15-59岁年龄段人口总量为1661.91万人。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总量为1650万人左右,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从全国来看,上海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重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六。
性别比为什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外省市来沪男性比例较高
2020年上海人口性别比107.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上海历年普查结果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上海的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5-107左右的范围内波动,基本平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比为106.2,2015年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人口性别比为107。
据分析,上海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性别比是偏高的。从本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外省来沪常住人口数近1048万,占比达42.1%。从2019年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这部分人口来沪主要以工作、经商为主,2019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来沪经商、务工的比例为75.1%,其中男性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把整个上海性别比拉高。
本次普查中,全国性别比为105.1,与十年前基本持平。但是大部分人口流入的省市人口性别比普遍比2010年上升。
小科普
什么是“常住人口”?
一些人虽然户籍在上海,但是不在上海工作学习,这类人算不算“常住人口”?什么才是“常住人口”?
据介绍,“常住人口”是整个人口统计、包括人口普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定义,在进行人口数据处理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每一个人的常住地。
有四类人口算作上海常住人口:一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实际居住在上海的人口;二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离开上海不足半年的人口;三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在境外工作学习但未定居的人口;四是在普查时点实际居住在上海的、离开户籍登记地满半年及以上外省市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