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始终没有明白,北京的学区房模式,在上海是无法复制的,为啥?
因为北京部委,研究所,大学等体制内单位云集的特殊性,才造就了北京学区房。
教育孩子是个耗费精力的事,不是你光有钱就能教好孩子的,有钱又有闲的体制内高知父母,才能带出一批学习能力高于普通人群的孩子。
北京因为是体制内单位的聚集地,为了解决这些人士子女的就学问题,设立了单位子弟对口入学制,而这些体制内高知子女,就成了这些学校的亲兵,为学校打出了学区的名声。学校同时还会招收一些地段生,那么对口地段就成为了学区。
这点上海不一样啊,上海除了少部分大学以外,没有特定单位对口入学的说法。所以上海所谓的学区房,无非是这所学校以前确实师资不错,在应试教育时期攒下一定的名声。在目前公民同招政策下,大家又回忆起这些学校原来的辉煌,于是富人趋之若鹜而形成了所谓学区。
但是上海教育局也言明,未来师资是会流动的,所以师资优势以后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来讲,有钱人的子女未必就是好学生,如果是父母一心忙工作忙生意的那种,也有可能养成纨绔子弟。所以根本不要指望在上海,能有像北京那样的学区房。
不过话也说回来,在上海你要不指望有好的学区带你家孩子起飞,但是差学区还是一定要避开的。有些学校对口棚户区,动迁安置房,对应家长的素质确实一般,那就会形成菜中菜小,这种学区一定要避。
你们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