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小学

教育之变引发部分家长焦虑, 复旦附中原校长称应以不变应万变

新快报讯今年上海出台了新中考名额分配改革方案,2022年开始高中阶段学校招录中名额分配比例显著上升。上海作为教育高地之一,其升学政策备受关注,该方案一经发布便引发全国网友热议。不仅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也有类似的改革举措,有关政策的变化引发部分家长感叹“一届更比一届难”。

近日,复旦附中原校长谢应平指出,正在探索的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图达到公平、均衡、优质、减负的目标。说到底,改革就是资源的再分配、再投入,如果仅仅在技术、手段上改革是落实不到底的。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2149年全世界优秀学生会首选到中国来留学。未来,如果国内有100所像北清复交一样的高校,或者有30所以上的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有足够多的一流高校可供国内学生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取消“一本二本”,便有改变“恶补”“掐尖”“拔苗助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但没有数量就不会有质量,这要求教育界必须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筑牢象牙塔的地基。

同时,谢应平校长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按照一个模式雕刻出来的,而是自主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有些不一定是学霸。而优秀的苗子,少不了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优质环境(资源)的培养。他认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也是教育的“初心”,是创新素养的“核心”。针对当前社会很浮躁、家长很焦虑、学生很苦恼、教师很无奈的现象,党中央再次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十分必要。从某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又试图实现教育网络化、数字化,最终电视大学、网络学院去向何处的问题;以及疫情期间学校停课有不得已而为之,请名教师上网课,集中了优质师资、现代化工具,可是一旦复课,学生、家长、教师欢呼雀跃的现象进行思考,谢应平认为,教育中情商大于智商。

站在教育变革与时代变革的交汇点上,谢应平校长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教育人时刻记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怎么去”。具体而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或者说传道授业,进而教育强国。作为初心和使命(谁、哪里来、哪里去),永远不可改变。但形式、渠道则可根据时代环境而有所变化或创新。譬如,授课形式由单独面授口授变班级制、教材,大班化变小班化,黑板加白板,班级制加学院制导师制,教室加网络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纸质教材加电子版,讲授加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学业成绩加综合评价,读书加实验调研,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教育等等,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变革。谢应平校长称,这是受姜拱绅老校长启发而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新快报记者陈思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