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上海大学的红色记忆

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某次去陌生的培训地点,骑车时迷了路,转到一条僻静的小马路,看到它可以引发遐想的路名:青云路。同事吴越对我说,那是上海大学的旧址啊。我才知道,她在撰写关于上海大学的纪实作品,2020年初,书出版了——《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

那是一个从弄堂里走出,又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仅仅存活了六年的大学,迁过四五次校址,1937年11月26日,安徽宣城码头边,在日机的轰炸中,四个货箱消失湮灭了,里面装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所高校——上海大学的大部分校史档案。

作品开端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刘华、邓中夏、瞿秋白,1922年,正从各自的地方,前往上海。就在1922年8月,孙中山与李大钊密会于上海,决定建一所为国民革命培养“自己的”人才的学校。两个月后,身处闸北青云路弄堂中的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上海大学”由此诞生,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任教务主任。很快,邓中夏接任上海大学教务主任。

这部书讲述了理解上海大学那段历史的三个关键词:它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红色学府”;它与“五卅运动”紧密相关,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众多“历史名人”的身影出现在那个大学里,担任过教师的有邓中夏、茅盾、陈望道、瞿秋白、丰子恺、李达……而学生里则有为五卅牺牲的何秉彝,还有丁玲、施蜇存、阳翰笙、戴望舒、张治中……

上海大学这座“红色学府”,在五卅运动中谱写的悲壮序曲,留下“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留下“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美誉。

历史其实无处不在,渗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各种角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