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头20年人生,有两个重要节点:高考报志愿和毕业找工作。前者是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后者是毕业生与招聘方的双向选择。
你在当年报志愿焦虑到掉毛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想过未来会在哪座城市工作,会做什么工作;同样地,当你后来找工作灰头土脸的时候,可能也没想过,自己当年报志愿和现在自己的处境有什么冥冥之中的联系。
对于现在的高考生来说,其实,他们的人生本可以被自己更好地掌控,只要现在能好好考虑到数年之后会怎么样。
关于高考报志愿,我们曾经不断强调过这一观点——选城市,要比选大学更重要。假如一座城市落入于二元结构中的不发达地区,而该城市又没有已经发达的高等教育,它就既不能在经济上翻身,也不会在高等教育上有多少建树,还会拖累你未来的就业。一句话,“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什么样的城市,选什么样的专业;以及什么样的专业,选什么样的城市。
在这场高考报志愿的战役中,比别人提前胜出的秘诀就藏在这里。
选城市,比选大学重要
虽然说毕业生千千万,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但毕业生们的大趋势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留在学校所在的省份(或城市)。
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始终呈现一定的粘性特征。比如,北方上学的小明有更高的可能留在北方;西边上学的小华有更高的可能性留在西边;大家都有很高的可能去了广东,还有比较高的可能去了上海、北京。
不过,有的城市、有的专业义无反顾留下的概率比较高;有的则较低。
依据北京市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后文各省市、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均简称“报告”),京外生源大约有一半留在了北京[5];而广东省的省外生源约有一半去了省外就业,其中最多的是去了北京,其次是上海[6]。
2017年7月1日,北京,北外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在北京二环内一老式单元楼外看房。即使知道自己很难拿到户口,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当然,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他们不是不想留下,很可能是糊口要紧,身不由己,而另外一座城市刚好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就过去了。他们顾不上考虑生活成本,也顾不上考虑是否能够长久留下来,是否远离父母家人等。
可是,如果你在几年前,事先知道什么专业容易留下,什么专业更可能离开,志愿选择、城市选择可能就会不一样。
什么城市需要什么人才,是由不同城市产业结构、用工需求不一致决定的。而找工作又是市场竞争行为,必须要考虑所在城市是否面临大量同专业的竞争者。
也许你在甲城学了法律,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但在乙城就面临激烈的竞争,根本找不到工作。
2018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城市风光。这座城市极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以重庆的法学专业为例。该城市的特征是,西南政法大学这所学校培养了海量法学生。重庆大学法学院本硕博2018年毕业生只有270人,而西南政法的所有“X+法学院”本硕博加起来毕业生达到了惊人的2448人[1, 2]。
这些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被重庆或西南地区吸收走。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主要留在重庆就业,约47%;而若论地域,本科生留在西南就业的又最多,超过六成[2]。
而西南政法,培养了相当多出色的法学生、法学校友,势必引起法学生之间巨大的竞争。重庆大学整体本科就业率是92%,而法学院就业率74%,列重大各学院倒数第二[1]。这不是说重大毕业生质量不好,而是体现了竞争的惨烈。
如果专业本身就是大热专业,城市选择可能还可以稍微放松;但如果该专业的就业本来就比较令人堪忧,本城市又找不到工作,那找工作就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可能。
2019年3月31日,西安,西北政法大学天平楼广场,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巡回招聘活动暨西北政法大学2019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就业洽谈会举行
那么何不分析一下,高校-城市-行业格局,是否可以回避激烈竞争,来选择专业和城市,并且趋向于以后的工作地域呢。
在高校-城市-行业这三个变量中,高校密度决定了同城的竞争对手,行业需求决定了人才需求,行业的城市分布决定了人才要去想的地方。
由于中国太大,东西南北一线二线各有其特征,需要分别讨论。
经济越发达,大家越愿意留下
历史上一度政治或者经济辉煌的城市,都会出现高校云集、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情况,比如南京、武汉;而这些城市在今天的经济、政治地位未必比得上过去。
这就形成了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经济发达,而高校发展没有跟上的典型是珠三角。
由于人口是经济的一种指标,哪里人口稠密,哪里经济就不会太差。因而可以根据高校生数量/人口数量的比值来看,哪里缺高校生。
2013年,广东省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在校本科生约89人,而北京、天津都超过200人,上海也有150人,其他包括福建、江西、重庆、湖北、辽宁等在内的多个省 (市) 也均在100人以上[3]。
2014年09月25日,广东惠州,288米高楼劳动的修筑工人。广东多个城市都是全国各地打工者的天堂,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都大
广东的“985”、“211”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如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等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3]。
分城市来看,广东稳一线的城市深圳,人才需求巨大,但本科院(分)校并不算多,为此每年都以极为友好的政策引进大学生[3]。
2019年3月11日,深圳大学南区学生宿舍
深圳本市的学生容易找到好工作吗?
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8年首届本科毕业生来看,看起来还不错。他们全是经管类毕业生,共268人,87人直接就业,工作大都在大型跨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平均年薪13.75万[4]。
而对于经济不发达,或者衰落的地区来说,毕业生就要十分苦闷了。东北地区,生源明显地来自北方,但毕业时大部分人都跑了,留下来的人很少。
东北毕业生主要一路向南,去了沿海各省市。而广东这样本地毕业生不足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流入重点。以吉林大学为例,留在吉林的本专科学生约21%,这个比例甚至还低于吉林本地生源,考进吉大的有29%是本地人[12]。
对比一下,经济发展更好的区域,学生留在本省就业的就更多一些。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全部毕业生留在成都的占比约33%,深广共约9%,北京约6%[14]。
2015年6月30日,吉林长春,某高校,十人寝室“老大”送走所有人,独守最后一天“空房”
如果毕业时终究要离开这座城市,是否一开始就不要在这里就学,会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正如前文提到的,京广吸纳大量毕业生,也会有大约一半外地生源离开本地,我们应该再考虑什么专业的学生,去了什么地方。
理工去南方,文科留一线
江苏的毕业生,如果留在江苏就业,他们都去了哪些行业?上海的毕业生呢?
江苏本硕博留在江苏,最多的去了制造业,约22%;其次是信软业(为免啰嗦,本文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称为信软业),约11%;再次是教育业,9%[15]。
而上海的本硕博和高职专科进入制造业的约18%,信软业约1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业约7.6%,金融业约7.3%[16]。
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数据,是为了揭示背后隐含的规律:江苏接纳更多制造业人才,而上海接纳较少的制造业人才。
2018年8月22日,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上班族。上海有更多的高端产业,吸引的人才也更多样
虽然同处包邮区,江苏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显然更高;而上海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较低,有了较多的高端产业。
类似地,在北方,环渤海的河北、山东、辽宁制造业发达;而北京、天津产业结构迈向更高级阶段[8]。
通常来说,城市经济越发达,行业越多,越可能吸纳各行各业的人才。其中,服务业吸纳了各类学生,文科、理工科都有。而从多所理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进入制造业、信软业是就业行业占比最高的。
而如果进入制造业、信软业,它们的分布就决定了人才的去向。
制造业在沿海、沿江的地方发展良好,并且倾向于在二线城市;而产业升级走在更前面的一线城市,制造业占比已经相对降低,第三产业发展良好。
2016年08月13日,江苏苏州,苏州工业园区的日出。图中为CBD、金鸡湖景区和湖西中央公园。苏州以制造业闻名,不少大型企业都在这里设厂
这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学了理工,入行制造业的同学,更可能进入二线城市;而文科生有相对更高的可能要在一线城市找工作。
考虑到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受教育程度高的文科生才更有能力留下来,因而文科高材生更可能留在了一线城市。
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超过五成的大学生,把二线城市作为未来的工作目的地;其次也有约三成学生的选择是北上广。而在他们中,男生、受教育程度较高、东部地区读书、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北上广就业[7]。
2018年12月26日,北京后厂村路,这里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十字路口。不要以为这里全是码农,它还聚集了大量全国各地的文科生从事互联网工作,比如产品运营、内容编辑……
在此之外,南方经济体量更大,制造业规模更大,留在或流向南方的理工科学生也就更多。
从南往北走,华南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约80%留在了广东就业[17];华东理工大学,留上海就业占比约72%[18];北京理工大学,留北京就业占比约48%[19]。
师范走四海,艺术北上广
有意思的是,师范类院校成了高校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的学生,走向了四海。
绝大多数院校,最大比例在学校所在地域就业,其次是去了北上广三省/市,但是师范类院校不是。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签约毕业生中,约四成留在北京;签约上海和广州的均为1%左右;高比例的学生去了其他东部地区、西部地区[9]。
其他师范校如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类似的特征。除了留在本地的上海毕业生约59%,其次江浙各约3%、5%,北京约3%,呈现了非常分散的去向[10]。
南京师范大学主要为南京、苏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省内占比超过七成;其他人可能各自回到了家乡[11]。
对于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最后又想回到本省发展的,或许可以选择师范院校。
与师范生这样放之四海皆可找工作相反的,是艺术生。艺术学在江西、陕西等省份的就业率都比较差,但北京、上海完全不是,上海、北京的艺术学本科生就业率分别高达98%、96%[5, 16, 20, 21]。学艺术,还是得去一线。
2017年02月06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艺考拉开帷幕。能考入这所学校的学生,即使不成为大明星,就业也是不发愁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毕业季,终将有一场盛大的人口迁徙,许多同学各奔东西。
如果在心仪的学校专业与最后心仪的工作地之间,终有一段距离,是否值得?
特别是当你拿着毕业证,兴致勃勃来到一座城市,却发现它的加分落户政策照顾本地学生要胜过来自外地的你,你会不会想起当年高考报志愿时阴差阳错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