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在国外搞学术不端被开除, 他摇身一变跑来国内 985 高校任职: 泥沙俱下的人才引进

5 月 28 日,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撤稿观察(RetractionWatch)发布一则消息:帝国理工学院一研究人员因学术不端被解雇。

涉事的林姓华裔前教授早在三年前就在 PubPeer 被指论文图片有问题。

帝国理工学院的发言人表示,校方对林教授启动了独立调查,发现其学术不端后解雇了他,而且联系学术期刊撤回了相关论文,并把这一情况告知相关资金委。

这一国外名校的学术丑闻居然草蛇灰线,跟国内学术界有所关联。

根据林教授的领英及 ORCiD 页面更新的履历,从今年 1 月份开始,林教授就被南部某 S 大学作为著名癌症专家正式引进,在 S 大的肿瘤研究机构成为一名客座教授。业内大神?专业神汉?

其实,即便不被褫夺名校教授头衔,林某的咖位仍算不上大。中国经济腾飞,高校普遍有钱,打点国外名校教授这种事并不新鲜,不少高校直接打起诺奖得主的主意。培养个诺奖得主,不是说不行,只是见效太慢,还得看运气。相较而言,引进诺奖得主,则简直简单得不要不要的。反正最终都是诺奖得主在本校做教授,贴金的效果区别不大。但问题是,论起学术水平和道德素养,诺奖得主之间的区别比中国高校之间的差距还大。2020 年 4 月 16 日,2008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之一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公开声称:

新冠病毒是人造的,其中插入了艾滋病毒的核酸序列

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

中国实验室受到美国资助,甚至可能是技术援助

蒙塔尼是最早研究艾滋病的学者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病毒专家。这样毫无证据地栽赃陷害中国,未免有失身份。他大概是忘记了,武汉的 P4 实验室,法国也有参与的哦,法国总理还来过的哦~

果不其然,蒙塔尼的发言连法国总统都看不过去了,忙不迭地发声明澄清,说蒙塔尼的说法没有事实依据。这还不算完。蒙塔尼竟然极力反对疫苗接种,还说种上疫苗的人都得死,得死,死~

澄清也好,谴责也罢。蒙塔尼得到的好处可是实打实的。十年前,他就被上海交大引进了。2010 年,上海交大曾提议引进蒙塔尼,准备专门以其名字命名一座新的医学研究中心。预算 3 亿多,上海交大拉国家入伙。第一轮评审通过,第二轮评审没过。饶毅作为第二轮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坚决反对在国家层面对蒙塔尼的引进提供任何支持,因为科学界对他的共识是:最近这些年,他如果不是在做伪科学的话,也可以说是已经滑到伪科学的边缘。科学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可悲的情况(著名科学家堕入伪科学)。上海交大引进他,是不够负责的行为。所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上海交大最终还是全职引进了蒙塔尼。校领导说:蒙塔尼教授吸引我们的不是诺奖获得者的头衔,而是他对其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强烈追求。

那他研究啥捏?据说是研究 DNA,在高度稀释的水溶液中,某些细菌的 DNA 能够诱导电磁波信号。不得不说,确实很前沿。也难怪还会有高校继续聘他。2018 年,蒙塔尼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而且还跟位于广州佛山的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吕克・蒙塔尼实验室」的合作协议,号称是蒙塔尼建立的首个国外实验室

不知为啥,看到这里,笔者有点替上海交大亏得慌 —— 忙活了半天没搞定的事,竟让名不见经传的机构抢了先。广受追捧,泥沙俱下物以稀为贵。在诺奖光环的 buff 下,诺奖得主在中国绝对是稀缺资源,学术明星。既然是明星,自然不乏追捧。2019 年 5 月到 8 月,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至少引进了 9 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一次性聘请了 4 位诺奖得主。在引进方式上,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推陈出新,建实验中心、工作站,当全职教授、客座教授、讲席教授、顾问委员…… 总有你想不到。比如 2013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不到三年时间,就在中国设立了至少 10 个工作站。此外,他还与国内机构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除了科研机构,还包括民营医院、投资公司、化妆品公司…… 总有你想不到。

无独有偶,2014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也在中国尝到甜头,年年到中国溜达,什么首席科学家、名誉院长、XX 教授拿到手软。有大学为他设立诺奖工作站,有生物公司聘请他出任科学顾问,甚至还有某在线教育机构聘请他做首席科学家。在中国,莫索尔已经「出圈」,俨然全能专家。

远来是客,何况名人。这些诺奖得主每次中国之行,都收获满满。除了各种聘书和头衔之外,「出场费」之类的实际好处也不少。咱们礼仪之邦将其奉为上宾,待客之道绝不马虎。在深圳,每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头五年建设期内最高可获得 1 亿元资助。

别眼热,深圳可不差这点钱。否则,怎么职业技术学院都能请诺奖得主建研究院呢?2018 年 1 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 1981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教授领军的团队,签约共建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2019 年 5 月,研究院揭牌成立。

谁说咱们不重视人才?甭管好赖,诺奖得主一到国内,个个都是香饽饽。只是咱们看热闹的时候,还是应该问一句:这些来到中国的诺奖得主,除了自己大赚一笔外,为中国科技进步到底做了多少贡献?引进人才也应考虑「性价比」筑巢引凤,说明咱有实力。无论什么时候,引进人才都是好事,而且是一件需要长期做认真办的大好事。但在具体人员的引进上,还是应该算算「性价比」,否则就成了「大撒币」。我国高校和机构引进的诺奖得主们,多数早已过了科研创新的顶峰期,即便有相关领域丰富的科研经验,可要再次做出突破,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刚才提到的 2019 年 4 个月内引进的 9 位诺奖得主为例,九人平均年龄约 73 岁,80 岁以上的有两位,最年轻的都已经 57 岁。虽然咱都希望这些耄耋学者们长命百岁,但从自然规律上讲,无论体力还是智力水平,恐怕都不比盛年。这些重金聘请的诺奖得主大都「柔性引进」,很少全职在国内工作,只是挂名虚职,头衔也是名誉教授、荣誉教授、顾问委员等虚衔。这类职位和头衔,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合同约束都没有,更缺乏违约后的对应措施。说白了,就是来不来都行。反观那些被高校「非升即走」折磨得欲仙欲死乃至见血封喉的「青椒」们,两相对比,情何以堪!有人可能要说了,就应该这样,因为诺奖得主能出成果啊~这可未必!有研究者专门做过统计,发现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的诺奖得主产生诺奖成果的年龄在 50 岁之前。

对于这个结论,似乎不需要再多举例子,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都应该知道。有鉴于此,高校和机构若真的想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还是应该培养或引进些 50 岁以内,正当学术盛年的优秀学者。毕竟,就算是人类精英的诺奖得主,也逃不过生命发展的衰老规律。有人又说,引进诺奖得主,是为了「面子」,有面子,就能弄来钱。这个出发点,在现实国情下完全可以理解,但很多幺蛾子也因之而生,闹出文章开头这种引进后被原单位因学术不端开除的事情也不足为奇。所以,真心希望国内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擦亮双眼,少些面子工程,多些实用主义。很多人假装不知道的是,对于引进人才撑门面这事,官媒早有说法。顺便,这还是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科研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事。名头再大,如果走马观花,那也一定毫无所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