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招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高考本科普通批招生进度得以提速,赶在了台风“烟花”抵沪之前全部完成录结。7月25日下午,绝大部分参与本科普通批招生的考生欣喜地查到了自己的录取去向,人生由此翻开新篇章。
本科普通批是高考招生中涉及院校最广、录取人数最多的批次,几乎每个上线考生都曾高度用心填报过这一批次志愿。分析本科普通批的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情况,以下启示供大家参考。
1、一是满足兴趣比用足分数更重要。
考生填报本科普通批志愿,基于平行志愿理念,通常会参考往年各校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由高往低选择。很多家庭期望“分尽其用”,一分也不舍得浪费。这种思路谈不上对错,但显然在录取分数相差不大时更应优先考虑兴趣。感兴趣的就应往前填报,不要过多纠结分数浪费。只有在兴趣程度差不多情况下,依往年录取分数高低排列志愿才属真正理性。去年曾有一位考分超过580分的考生,在本科普通批第一个志愿位置填报了多年投档分500分出头的云南大学一流学科生态学所在专业组。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该考生表示就是喜欢这个专业,真爱面前分数无所谓。
2、二是“高分低就”必须是充分权衡的考虑结果。
每年投档之后都会发现一些院校接收到高于本校最低投档分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考生。对于招生院校来说,这是“意外惊喜”;但对于考生来说,要看是真爱选择还是填报失误。有一位考生,高考成绩510多分,被投档进了最低分440多分的某校某专业组,本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追溯原因,是因为他不理解平行志愿的逻辑,把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组填在了非常靠前的志愿位置,导致后面更加满意的志愿沦为废档。
3、三是对所填志愿都要认可,不能想当然随便填。
有一位考生,成绩不太高,志愿表上显示填报很认真,填满的24个志愿中大部分是上海本地院校,当中也夹杂了几个外省市院校。投档结果是被投到了其中某个位于外省市三线城市的公办大学。家长觉得那所学校离上海太远、办学环境不够理想,表示不想去就读,提出可不可以降序投档到填在后面的本地民办院校。这当然不可以,志愿表一经提交就生效,任何人都无权更改。这位考生不想远离上海就学,就不应该在志愿表上草率填报,即使认为“不会那么巧”也不可以。
4、四是要统盘考虑各批次志愿,避免前一批次录取留有遗憾。
有一位艺术类考生,文化成绩460多分,专业统考成绩一般。她在填报艺术类甲批平行段志愿的时候,一口气填到外省市民办院校,最终被其中一所外省市民办院校录取。等到本科普通批投档线公布时,她发现凭借自己的文化成绩完全够得上投档进入自己填报的好多所上海本地公办院校,只是后悔晚矣。这位考生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填报志愿不能“急吼吼”,必须前后联动、总体设计。尤其是艺体类考生,填报的艺体志愿应当要比本科普通批可能录取的院校、专业更加满意,否则宁可不填。
5、五是投档成功不等于录取成功,条件不符仍可能退档。
本科普通批按照各专业组实到计划数的1∶1投档,一般来说只要投档成功基本就能录取组内某个专业。但这不是铁律,每年总有极少数考生被辛酸退档。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不符合录取标准。有一位500多分的考生,浑然不觉自己的色弱事实,填报了好多个化工制药、食品类的专业。结果他恰好被投档进了某个只含食品类专业的院校专业组,学校想调剂录取他到其他专业也没有通道,只能将他作退档处理。500多分的考生,一旦被退档,是一件悲催的事情。尽管他还有征求志愿的本科机会,但到那时能填报的院校已经远非自己的理想选择。
6、六是不能心心念念只想着录取理想专业,要作好录取投档组内任何一个专业的思想准备。
一般来说,一个专业组内含有多个专业,有的专业受考生青睐程度比较高,有的专业可能是考生心目中的相对冷门专业。投档的时候按专业组各专业合计计划数投,考生无法准确预估自己在同组进档考生中的排序。等到录取的时候,排序在后的考生很难跻身录取到理想专业,排序垫底的考生尽管考分也许并不低,也只能录取到别人并不优先选择的专业。一位热爱医学的考生,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的第一专业志愿都填报了临床医学,并被幸运地压线投档进入非常向往的一所医科大学。但是由于她在该组进档考生中排序靠后,最终只能录取到不是最中意的康复治疗学专业。
7、七是专业志愿应当尽可能多填,不要把专业命运交给调剂。
有一些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存在“偷懒”嫌疑,每个院校专业组中只选填一两个专业志愿。他们的想法是,反正全部选择了“服从调剂”,身体条件也没有问题,那么总会有一个专业录取自己。要知道,被第一个专业志愿录取的本科普通批考生不过六成,还有将近四成考生存在二、三、四志愿的录取可能。被自己选择的专业录取,即使不是第一志愿,多少也能降序体现自己的兴趣愿望。而放弃属于自己的选择权益,把主动权交给完全无法把控的调剂,因此造成的录取遗憾就会风险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