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双减”减什么? 上海14岁跳楼女孩的遗书, 透露了多少心声

对教育减压,一直是一个呼声极高的话题。 而真正施行以后,敢照办的家长却没有几个。家长总是觉得,在同一水平线上就是落后。多一个技能,多一条出路。正是父母们在求职中吃过这个技能不会而错过机会的亏,或者目睹其他人因为多一项技能而得到了赏识,才引申出了下一代绝不能再被人比下去的决心。

学科培训也是抓住了家长们的这一心理,标语一个比一个更能击溃家长的防线。

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当前社会下,能淡泊明志,真的放纵孩子发展自己爱好的家长可谓凤毛麟角。虽然双减施行了,但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一段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前期带来的一定是不适应与反对,历史的齿轮滚滚而前,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青少年总会成为历史中的过去。

而学科培训这种明目张胆的激发家长斗志的行为,也终将停止。

家长的内卷焦虑积劳成疾

前段时间上海14岁跳楼女孩的遗书,写出了现在小孩的心声。她在遗书中写到:“你们口中轻松的小学,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

“你们的爱不是我,你们爱的是考年级前十的我,是考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儿,太优秀了,我做不到”

“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怎样的压力能让一个14岁即将升初二的女孩,放弃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与向往,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你知道评论是怎么说的吗?他们都认为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很正常,说“中国进一本的学生,都是这么熬过来的,物质生活没有问题,她只是没有勇气面对。”“她要是熬过去了,长大肯定是令别人羡慕的样子”

他们眼中的竞争本来就是残酷和激烈的,弱肉强食已经内卷到了未成年儿童,不努力就是错,开心的成长就是错。

父母眼中总有一条线,那条线是他们眼中孩子成才的及格线。如果没有达到,那孩子就算剥皮拆骨也得爬进去。现在的父母总是揪住一个问题不放,那就是为什么都是十月怀胎生出来的,我给你的不比别的孩子少,怎么你就是达不到别的小孩子那么优秀。

他们总是习惯性的去给孩子找更高的挑战和对比,不是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可以了结束了。是隔壁家的孩子报了英语培训,那我的孩子不仅也要报英语,还要多报一样兴趣班。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多学一样东西,我做梦都踏实一分。

你说马上改变这个现状可能吗?肯定是不可能的。现在政策所要努力的主要方向也绝不是广发标语劝解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执念和虚荣。是根本不给家长攀比的机会。完全取消课外补习,真正意义上让大部分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家长还怎么内卷?虽然肯定有暗度陈仓的事情出现,但也绝不会再明目张胆的打听和比较。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们不能接受放任孩子撒欢的度过童年是很正常的,他们焦虑孩子会变成他们不看好的那一类人。但是孩子童年成长和长大成人以后的生活经历一样珍贵,童年能过的潇洒快乐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父母总会知道孩子的优秀程度并不来自于填鸭式教育。不望子成龙,不寄希望和寄托在孩子身上,接受孩子可能会平凡而快乐的生活。是当前父母最应该摆正的一个心态。也是政策下逐渐普及的一份心态。

减掉学科培训的学生,和正视家庭教育的家长

先来了解一下‘双减’到底减掉了什么。减少校外培训机构,减轻校内教育。具体政策说的是,一二年级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不排名。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不得超过90分钟。也完全杜绝重复性和惩罚性的作业,不允许打着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的幌子,给家长布置共同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家长检查孩子作业。

不允许超标超前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不设立重点班,不按成绩排名。

为学生开设课后服务,意思是让孩子放学后在校一定的时间写作业,由老师来以上自习的方式为学生解决课后的问题。

这一切规定的主旨皆在为学生减负。还是那个方式,不是要把学生身上的重担卸下来。是政策强制的不让背了。

一定有人还在说,取消考试,取消排名,还不让孩子上课外补习。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这不是在荒废孩子的时间吗?

这完全是一个以偏概全的悖论。成绩虽然是最直观体现孩子学习程度的一个方式,但绝不是唯一一个方式。如果全部都按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水平,那作弊也是一个技能考核。虽然政策指出了家长不用检查批改作业,但是不代表家长能完全放任孩子在学校的教育。适当的陪伴才是检查孩子学习程度的标准行为。

家长习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去确认孩子的学习结果,反而忽略了陪伴和观察孩子的重要性。这才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痛点。抛弃的学科教育培训可能会让家长在感到孩子时间逐渐充足并空虚中慌张,但是总会被其他事情弥补。

课外培训的逐渐尖锐,早就该有盛极必衰的一幕。给学生减负,更是给家长减掉那个培训课上常说的,优秀孩子的门槛。

市场大洗牌,家长抵死顽抗?

双减政策落实以后,培训机构也迎来了寒冬。市面上的教育机构要不就是面临转型,转向艺术培训类。要不就是转到线上,以现有的师资力量做线上培训服务。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机构已经关门大吉。前几年鼓动家长内卷拼命制造不安气氛赚的盆满钵满,如今不得不另起山头。

从七月政策实施至今,所有相关机构都在做调整。这也说明了国家这次整顿的力度之大,不容有失。

市场正在面临大清洗。还是会有人说,怎么可能不让补课就不补了,我的孩子跟不上怎么办,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顾得过来吗?最后吃亏被耽误的不是还是我的孩子吗?

还是有家长花更多的钱去请私教,去拼命把自己卷进去。这种行为当前不能杜绝可以理解。现在有些家长的心态就是,等孩子长大了,成材了,那是我给你投了很多金钱和时间。是我的功劳。孩子没成材,我也敢说一句,我尽力了,不怪我。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赌注,课外额外的教育和资源就是父母胜券的筹码。现在把这一项加权强制关闭。总有一些人还在投机取巧。

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市场的主体脉络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大改革下的群众慌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总有人不适应这种结果。就像1967年瑞士把左侧同行统一改为右侧的时候,全城兵荒马乱,有人质疑,有人咒骂,有人固执己见。但结果都是接受,顺应,然后变得习惯。

市场也是如此,总有一个过程,如果仅凭部分家长所为就断定这个结果是害了孩子,绝对是不客观的。

教育机构的洗牌,总会留一些烂尾楼来等家长面对。与其手忙脚乱的给孩子找更隐秘的补习机构,家长还是好好关注之前报的培训班的退费问题吧。

回归课堂不代表新一轮奉承现场

政府做出了这么多的铺垫和政策,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回归课堂。回归最基础的教育。由于老师这个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些家长还会在所谓的家长群里溜须拍马,为了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照顾。但实质其实都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安心。

过度的神化老师,老师的要求就是最大的指令。看似是为孩子付出的一个行为,其实也给了孩子一个负面的榜样。今天学生家长给老师送了一个保温杯,没送礼物的家长就感觉比他矮一截。连带着孩子也会感觉不好意思。

老师是照顾祖国花朵的园丁,但同样也只是一份职业。这个职位有着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准则和规范。一个孩子的教育不是老师单方面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全靠家长去侧面提点老师。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从来都是相辅相成,老师和家长各有责任和义务。

孩子要回归课堂,最基础的一点是,家长要对老师和课堂教育放心。老师和医生一样,从接收那一刻,就希望能尽到最大努力做得更好。

回归课堂不代表放弃孩子的机会,反而是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探索真正的兴趣爱好,真正的开发想象力,为国家的高端人才储备做基础优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回归课堂的意义。

也希望孩子回归课堂的同时,家长也回归平常心。

为孩子减负,也为自己减负

最近几年在地铁和公交上,见到的学生们大都一副进京赶考的模样。低眉耸肩的,不讨论小零食,小玩具。也不讨论动画片和课外书。小孩子们总是结伴从这个补课班转战另一个补课班。

家长的朋友圈也以孩子的辅导班排满了为骄傲。还会以孩子奔波在各个补习班之间没有时间吃饭,标榜自己教育的成功,显摆自己物质投入的水平。

曾几何时孩子补课班的数量也变成了家长炫富的标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被多少人曲解称另一层含义。

小孩子的不快乐应该是单纯的,可以因为和好朋友吵架不快乐,也可以因为妈妈晚上没有做爱吃的红烧排骨不快乐。

但家长认为孩子的不快乐应该是带有上进心的不快乐。今天这道题不会不快乐,她会跳舞我不会我不快乐。

家长永远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直截了当的给他们最直接的成功方式。永远都是你长大就明白了。可现如今家长这个长大的年纪真的明白吗?老人们劝说家长们的话,也没有人在认真听吧。

不是这个政策下来以后教育孩子变成尽人事知天命,而是希望能开发出更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成绩是目前社会检验成功最可行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人生只有一次,为孩子减负,也是为自己减负。

(■ 文| 潇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