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北京和上海变容易了,三种奇怪的论调随之出现。2020年上海放松户口限制之后,北京也在2021年放下了“架子”,本科生们看到了直接落户的希望。与此同时,“学历歧视论”、“房价逼退论”和“朝令夕改论”也甚嚣尘上。
一、京沪户籍松动
2020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松动了上海的户籍管理措施,自此之后,除了清华北大之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也能直接落户。在沪的一流学科建设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和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同样可以直接落户。
2021年7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在第十一条“以下引进项目实行计划单列”中,把“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作为重点引进对象。
怎么看待“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的国内高校”呢?按照全球三大“大学排行榜”的最新排名结果来看,Us.News排名中,清华、北大、上交、中科大、浙大、南大、复旦、中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9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QS排名中,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上交、中科大、南大共7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THE排名中,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上交、中科大、南大、武大、南方科大、华中科大共10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
二、“学历歧视论”
有人认为对顶尖名校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提供优惠是一种“学历歧视”,这代表了一种不公平。对此我实在是不能认同。1977年,邓爷爷提出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1992年,江爷爷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高学历不一定有高贡献,但高学历者的平均贡献值确实要高一些。国家昌盛需要高学历人才,地方发达同样也需要高学历人才。科教兴国的口号不是白喊的。当然,“唯学历”一样要不得。简单说,尊重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不应该把学历当做筛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三、“房价逼退论”
有人在看到各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措施之后,直呼“落了户又如何,还不是买不起房”。这么说吧,各地在对引进人才制定相关标准的同时,也给出了很多优惠措施,有提供安家费的,有提供各种补贴的,也有给房屋补贴,甚至是半价买房的。
高房价的确让年轻人头疼,但我们对于房地产过热的抑制不是已经初见成效了吗?到大城市发展,享受更广的资源、更高的平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似乎也的确需要付出合理的代价。还有三个问题是:年轻人在大城市结婚成家,是不是一定要买房?买房是不是一定要在大城市?在大城市周围的小城市买房能不能接受?
四、“朝令夕改论”
有人对于各地频频推出的人才引进措施提出了意见,那就是类似的措施到底有没有时效?会不会朝令夕改?最终能不能落地?我认为这些都是好问题。我们似乎习惯了各地人才引进措施的频繁变化,也确实有不少人反映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各地在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的时候,究竟是源自于眼下的需求,还是着眼于未来的需求?在制定文件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延续和衔接的问题?文件本身能不能规定时效呢?能不能让被引进的人才吃上一颗定心丸,不必担心延续数年的各项措施的落实问题呢?
对于人才引进,你怎么看?你认为高学历人才享受更高的待遇,是不是歧视?高房价会不会影响引进人才?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