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正式恢复已经中断了十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一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不过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三十万人。能成为这三十万人之一,不光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袁钧瑛便拥有两者,成为了三十万人之一,以上海市应届生高考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58年,袁钧瑛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她的外祖父是法国文学翻译李青崖。祖父是有机化学家袁开基,有机化学家后来的中科院院士袁承业是她的伯父,父母则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这样的出身,别说对于那个年代,即使放在现在也算得上是较好的了。然而袁钧瑛出生得不是时候,原先很好的出身成了拖累,她的童年也变得很不幸。其父在一系列打击下突然晕厥,由于坐诊的护士没有太多专业知识,错过了最佳抢救机会而离世。袁钧瑛只好跟着母亲生活,好在家庭留给她的底子还在,加上曾经的老师陆载阳的帮助。
1977年,袁钧瑛成为上海理科高考状元,进入复旦大学就读。1982年复旦毕业,又去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说她不幸也幸。这个阶段正好在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展公派留学,袁钧瑛的成绩素来优异,没多久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CUSBEA项目)。成绩在25000名学生中位列第二,之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
老师是后来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罗伯特·霍维茨,她本身就很聪明,又勤奋。师从名师水平更上一层楼,1989年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一学又是一年,本以为她学成后便会回国效力,可没想到的是袁钧瑛不愿回来。转头进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加入美籍,留在美国生活和工作。
她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杰出人才,也是杰出人才的代表,其动态自然受人关注。而这一举动,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指责,其亲人师生也强烈反对,然而袁钧瑛却没有理会这些声音。她花了六年时间成为副教授,又花了四年成为正教授,接着入选美科院院士。其成就也不低,第一次发现了调控线虫细胞凋亡的基因,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
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细胞死亡领域里的权威,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她的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凭着惊人的成就,袁钧瑛还多次被国际会议特邀做大会报告,也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除此之外,在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后,培养了多名博士。
这位一朝成名的上海状元,赫赫有名的医学博士,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人生。或许是历经半生蹉跎有感,或许是心中有愧,这位曾经坚持留美的分子生物学家在步入晚年时频频回国做出自己的贡献。2006年,袁钧瑛开始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博士生博士,为国培养了不少人才。
2012年,她领衔组建了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还担任多所学校的名誉讲师,当年从这儿走出去的时候,她还只是个青涩的女孩。如今归来,却已是德高望重的女教授,她将多年所学所历尽数分享出来。
研究成果、论文、报道,只期望着能帮助到故土的学生,敲开他们对知识的大门。虽然大半生都在国外待着,可这儿到底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她的心中可能还是有怀恋的。带着一身学识与成就归来,不管袁钧瑛归来的原因是何,只要有贡献那还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