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南渡西迁, 6次迁址跨越9省, 985高校“同舟共济”

一所大学,老老实实在一座城市办学就可以,为什么要迁来迁去?迁就迁吧,怎么还要跨越九个省份迁址九次,行程超过一万公里?一路行走,身边也没有亲朋好友和兄弟院校,怎么还能同舟共济?

中国大学的西迁,最出名的要算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迁建立了西南联大。岳南的三册《南渡北归》让那一段历史在近些年又火了一把。可甚少有人了解的是,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却曾在同一时期西迁,迁校中的各种“悲惨遭遇”丝毫不亚于上述三校,其搬迁次数之多,搬迁距离之远,更是远超清、北、南三校。

如果说清、北、南三校是“南渡北归”,那同济大学便是“南渡西迁再东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1937年到1946年,同济大学的那一段“颠沛流离”吧。

一、由私转公

1907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上海创立了德文医学堂,那就是同济大学的前身。5年后的1912年,已经在名称前加了同济二字的德文医学堂,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成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该校在1923年改名为同济大学,4年后在校名前面加上了“国立”二字,成为全国首批国立大学。

此后同济大学迅速发展,凭借一批中德优秀师资、一系列高端设施和仪器,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科技中心。

二、一迁浙江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历史的时钟来到了1937年。从这一年的8月29日开始,同济大学的校园饱受日军的狂轰滥炸,大批建筑和设备成为废墟、化为瓦砾。9月,学校做出重要决定——南迁浙江。彼时,共有629名师生随学校南迁浙江金华。

在金华期间,学校秉承自己的医学传统,成立了医院,并且赶往苏州参与救死扶伤,还积极组建战时服务团,宣传抗日救国理念。

一所大学,老老实实在一座城市办学就可以,为什么要迁来迁去?因为上海已经无法办学,校园已经不复存在,课桌根本无处安放。

三、二迁江西

同济离开上海,日军进犯浙江。两个月之后的1937年11月,日军兵临杭州湾。同济的办学再次受到影响,思前想后,学校决定迁往江西的吉安和赣州。这两个地方都在南昌以南,两地相邻。在江西的9个月里面,同济大学的师生依然没有忘记抗日,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抗日相关的社会活动。

四、三迁广西

1938年7月,日军打到江西省,同济大学不得不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这一次搬迁的过程颇为艰难,仅仅在路上就耽搁了两个月,学校直到当年的10月下旬才做好复课准备。就在此时,师生们得知广州已被日军占领,他们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迁往昆明。

五、四迁云南

离开广西时,还是1938年的冬天;到达昆明时,已经是1939年的春节。可四季如春的昆明并没有让同济的师生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因为1940年夏天,日军展开了对昆明的狂轰滥炸,同济大学决定迁往四川宜宾。

六、五迁四川

从1937年到1940年,三年内同济大学五次搬迁,师生们终于在宜宾李庄迎来了喘息之机。从1940年扎根李庄,到1946年迁回上海,6年时间里,李庄滋养了同济,同济帮助了李庄。

同济迁到李庄,当地的乡绅罗南陔征求了当地不少名流的意见,并发来了16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同济来到李庄,李庄人请出寺庙的菩萨,腾空自己的院子,让给同济师生。

李庄有1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同济大学为这里带来了新知识、新思想,为当地人提供免费医疗,设立附属中小学普及教育。抗战时期的同济大学成为了今天的李庄中学。1942年5月,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在李庄举行,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了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同济大学的师生开始分批返回上海。颠沛流离的6次迁址即将画上句号。

七、六回上海

想当年,四川省和江苏省都想吸引同济大学前来办学,但同济大学坚定地拒绝了好意。从1937年到1946年,跨越10年的多次迁址之后,同济大学回到了上海。

迁就迁吧,怎么还要跨越九个省份迁址九次,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因为日军的步步紧逼,不迁址如何能够安心办学?

一路行走,身边也没有亲朋好友和兄弟院校,怎么还能同舟共济?因为同济大学的校训便是同舟共济,校徽上体现的也是同舟共济,同济大学每到一地,便与当地的民众同舟共济。

八、合并拆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之初,我国高校版图变化频繁,各种合并和拆分经常发生,同济大学也是一样。主要的合并有三次,主要的拆分则有五次之多。客观地讲,虽然合并非常有意义,但是拆分失血更严重。

1952年、1996年、2000年的三次合并之举;1949年、1951年、1952年的五次失血之痛,缪老师都用上面的那一张思维导图来呈现,就不再多费笔墨了。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在2002年成为“985工程大学”,又在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A类。

从1907年,到2022年,同济大学先后培养了38万多名毕业生,有16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两年,汪品先院士和吴於人教授先后成为科普界的“网红老人”,这也同样是同济大学的社会贡献。

同济大学的六次迁址,先后在浙江、江西、广西、云南、四川落脚,又回到上海。途径湖南、广东、贵州三个省份,甚至中间还转道越南。这11000多公里的路途,不仅是一次迁址经历,还是一座战时丰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