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学会尊重和理解,这所学校的课后服务引进手语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春霞/文吴恺/图、视频

“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我们吗?”3月1日15点40分,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一年级(2)班开启了当天的课后服务,两位老师走进教室,她们一个用声音、一个用手势同时向孩子们打招呼。“记得!”在孩子们洪亮的回答中,“手语课堂”开始了!

本学期开始,南大实验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入了手语课程,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跟着专业手语老师学习手语。为什么会开设手语课?手语课怎么上?学生们对手语课感兴趣吗?带着这些问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现场观摩了一堂手语课。

从最简单的“你好”“再见”学起

给南大实验学校一年级孩子们上手语课的是听障教师朱莉娜,上海大学手语语言学院研究生和子晴在一旁翻译协助。

课堂上,朱老师首先带领孩子们复习了上周所学的内容。“老师”用手语怎么表达?“同学/学生”又怎么说?虽然一个星期过去了,但孩子们的记性很好,纷纷举手示范。“真棒!”看着孩子们正确的展示,朱老师竖起大拇指。

复习结束后,朱老师开始教授这节课的新内容。“你好”“你们好”“早上好”“明天见”,这些问候语用手语怎么表达?朱老师先是一个一个示范动作,然后让孩子们两人一组练习。与其他课堂上学生分组练习时的吵闹不同,手语课堂上一直很安静,朱莉娜与和子晴会认真看每个同学的手势,正确的夸赞鼓励,错误的立即纠正。

练习结束后,朱老师考起大家,她随机抽取当堂课新学的词语,然后由学生上台演示,动作正确的会得到一个小贴纸,这让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举手。

“3月4日冬残奥会就要开幕了,大家知道‘冰墩墩’‘雪容融’的手语怎么打吗?”临近下课,屏幕上出现的“冰墩墩”和“雪容融”让孩子们又兴奋起来。朱老师告诉大家,“冰墩墩”和“雪容融”都有专门的手语,随即她就开始示范,孩子们立即在座位上学着比划起来,一堂手语课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手语课非常好玩,也很简单!”宋昊轩同学说,自己非常喜欢手语课,“学会了以后,将来可以帮助聋哑人。”郭梓冉同学也觉得手语课有意思,下课后还与小伙伴在互相练习“你好”“你们好”,“我回家还教妈妈了,还跟没学过的老师玩‘考一考’,我觉得手语不难。”

朱莉娜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她会先从“你好”“再见”等简单的问候语开始教,“吃饭”“喝水”等与肢体语言比较接近的也会先讲,“这些是比较简单的,孩子们看到立马就能接受。一些比较抽象的表达,还有句子,对孩子们来说更复杂一些,会放在之后有一定基础了再学习。”朱老师表示,虽然目前只上了两节课,但孩子们的热情很高,上课时积极举手,非常活泼,“手语有一些肢体表达,是一种很形象的语言,孩子们接受度是很高的。”

让孩子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

“双减”政策下,开设怎样的课程能让学生们获得别样的学习体验,上海的中小学一直在努力探索,而新学期南大实验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入手语课程,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我们是一所2021年9月才成立的新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入手语课的初衷,就是想塑造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希望学生能走进听障者无声的世界,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不易。”南大实验学校教导处负责人徐馨怡介绍说,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强意志品质、敢于担当的优秀学生,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必要把感知、理解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开设手语课也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

徐馨怡表示,手语课是学校尝试融合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思想,引导他们在与特殊群体的交流中,培养善良友爱、同理他人、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和个人素养。通过手语课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日常手语沟通的技能,拓宽知识领域,提升与特殊群体的社交能力。“另外,手语课之所以从一年级开始,也是因为手语的动作练习,还能让学生增强手眼感知能力,提高肢体协调能力。”

据介绍,宝山区在册的四万多名残障人士中,听障人士占到了十分之一。宝山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蔡德娟认为,手语课程进校园,能够促进下一代对特殊人群的包容,学校为手语普及推广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朱莉娜老师也表示,通过学习手语,孩子们可以知道聋人是怎样和外界沟通的,“学会手语,以后用到的地方应该会有很多,可以用简单的手语帮助聋人翻译。”

徐馨怡老师透露,学校的手语课程以阶梯式形式开展,未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手语技能后,还会走进社区,开展各种志愿活动,为听障人士提供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春霞/文吴恺/图、视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