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她曾被称为野鸡大学, 却因院系调整实力暴涨, 一夜成为顶尖名校

1952年的院系调整看似突然,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的远因。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学制、院系组织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均仿照西方院校,大学教授也大都具有在西方留学的经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了一套与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以苏联为楷模的新中国,自然也希望将苏联的那套体系搬过来,即要求我国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也表明了这种调整要偏重工科、农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历史悠久的知名院校被拆散,综合性高校大幅减少,全国出现了很多单科专门型的高校,相继新设了钢铁、地质、航空、矿业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类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从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83所,同时私立高校、教会高校、部分国立高校则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使那些还留存的学校,实力也是大大被削弱。至于下降程度,可以参考1947年民国教育部的大学排名和2019年软科大学排名。这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复旦大学居然还上升了,从第19名到了第五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从最初的历史来看,复旦只是一所普通的院校,经过历史的变迁后,逐步达到了今天的高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校,但在外人来看,似乎看不清她的历史,不知道她是怎么达到今天的高度。我们今天就来说到说到。

1905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及其弟子、民国时期的高官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在上海吴淞创办了复旦大学。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寓意追求光明,自主办学、复兴中华。复旦大学也是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私立大学,它所具有的意义是深远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多地大学生纷纷组织参加志愿军,要求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复旦学子也不例外。参加革命、经费停发、学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致使学校一度停办。后经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等人极力督促尽快复学下,一年后才正式恢复教学秩序。据相关史料记载,1912-1916年期间,复旦大学总共只培养出大学预科毕业生15人,中学毕业生150多人。

此时的复旦大学,可谓是命运坎坷,虽有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一批学者到校演讲或任教,但在大环境下,工人罢工、市民罢市、学生罢课中,学校办学环境难以维持,到上海街头“贩卖”文凭来筹集办学经费,学生交得起学费就收,按照现在的标准这就是“野鸡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复旦。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

个人认为,军管委的这个任命是很厉害的,也是直接让后来的复旦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受益颇多。陈望道老校长当初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当过《新青年》的编辑,是《共产党宣言》的中译者,是人文中出众的学者。而张志让老前辈是革命的律政先锋,为救国会七君子的首席辩护律师。这两位后来的律法、政治、人文发展,可以说给最初不太兴盛的复旦一个从龙之功的背景,无怪乎新中国以来诸项政策扶持,这可以说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至于为何要让军管会接管复旦,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是防止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宝岛,保护学校师生的护校运动。

1949年以后,是复旦大学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此时复旦已经是一所国立院校,办学资金充沛,吸收了一大批实力强的教授、学者。虽然没有医学院、工科几乎可以忽略(理学院里挂了个很小的土木系,和当时交大或同济的土木的水平差距非常大,不过和其他高校比也算还可以了),但是拥有上海最强的文学院、至少并列第二的理学院(仅次于交大,与同济实力相当甚至略强,明显超过其他教会、私立大学),上海唯一的农学院、可以和国立上海商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鼎足而三的商学院。

文学院方面

中文系,有陈子展、陈望道压阵,可以与同济大学中文系郭绍虞,暨南的吴文祺、刘大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历史系,周谷城、周予同压阵,加上47年、48年来复旦的陈守实、胡厚宣,复旦历史系49年上海滩已经是绝对的王者(交大没有历史系,而同济历史系刚成立,连系主任都是大夏的吴泽兼任的;私立高校虽然也有吕思勉这样单挑不逊二周的大牛,但光华在吕之下就断档。

教育系,49年复旦在当时放在全国也是最强的一个教育系(不逊于北师大)。

哲学系,这是同济大学的独门绝学,复旦没有。

外语系,当时很多小学校都可以有很强的英语教师,比如大同有平海澜葛传椝,光华有周煦良徐燕谋,暨南有孙大雨,复旦虽然有杨岂深,但不算突出,倒是一个地位相对弱势的系,但还过得去。

靠历史和教育两学科的明显优势,说复旦大学的文学院是当时上海最强的,并不过分。

理学院方面

数学系,如果说苏步青、陈建功领衔的浙大数学系是A+级,张鸿、朱公谨领衔的交大数学系大概是A级,那么有陈传璋、李锐夫的复旦数理系数学组大概可以算B+级,与坐拥樊映川、杨武之的同济数学系平起平坐问题不大。

物理系,当时上海最强物理系无可争议的是周同庆、吴有训的交大,独树一帜,其余学校与其差距不小。但复旦王恒守、叶蕴理、江仁寿的阵容,比同济的王福山、郑一善,个人认为,还是稍微强一点。

化学系,实际和物理数学类似,就是交大强,没有可比性。

生物系,交大当时没有生物系,圣约翰、光华的生物系规模很小,上海高校里生物系规模比较大的实际就是复旦和同济,而复旦的秉志、卢于道、张孟闻,比同济的薛德焴、郑勉要强一些。

1952年,华东地区进行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原有的一批应用系科调出,华东地区10余所高校的文、理相关系科并入,是年复旦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调整中进复旦。至此,复旦大学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复旦大学第二次机遇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把复旦大学纳入重点高校建设之列,使学校迅速由文、理两科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成为新中国一所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学府。

第三次机遇是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医科,学科门类比过去更齐全,综合实力比过去更强,更具备向世界第一流大学迈进的必要条件。

如今的复旦大学,已经是一所中国顶级名校,在软科大学2021年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六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一共有37个学科参评,其中A+学科就多达5个,A类学科23个,涵盖文、理、经。

总结:

虽然院系大调整里复旦可以说是收益最多的高校之一,但复旦也不是没有“拔毛”。复旦分出了商科与其他学校共同组成上海财经大学,把法学分出去与其他学校共同组成华东政法大学,整个农科被全部划出,拆分到其他各大院校,现在农学在复旦只剩行政楼前的一块纪念石了。

如今的复旦,已经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像是一种象征。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好自己的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