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科技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一直在为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不懈的努力着。在起步阶段,由于国内缺少良好基础和优秀资源,许多爱国学子只能被迫出国留学,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学成之后,大部分学子都会立即选择回国,用自己在外所学建设自己的祖国。就算是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因为过于优秀引发其他国家的红眼,被迫在美国待了20多年之久,也从未停止过寻找回家的方法,最终终于如愿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然在这些赴国外留学的学子中,也有不少人最后选择留在国外,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女科学家袁钧瑛,就在美国留学结束后选择留居美国。她的这一决定曾引发热议,令许多人不解与气愤,然而近几年来,袁钧瑛却又开始频繁回到国内从事科研工作,究竟是什么促使了她做出如此转变呢?
出身书香世家,上海高考状元
1958年,袁钧瑛出生在中国上海。那时的上海发展水平就已经高于国内大部分城市,也聚集了众多知识分子,袁钧瑛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袁钧瑛的祖父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外祖父是法国文学翻译家,而她的父母则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孩子注定不会平凡,袁钧瑛身上既有来自外祖父的人文情怀,又有来自祖父与父母的理科思维,集中了种种优点的她从小就在学习方面展现出不一般的天赋。
在父母与家人的耳濡目染下,袁钧瑛自己也非常要求上进,在治学方面的态度也非常认真。她从未因为别人的夸赞而产生骄傲心理,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在学习问题上从不马虎,因此从小学习成绩便非常优异,到了初中与高中更是每一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与班里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同,袁钧瑛不仅能够很好的吸收老师教授的知识,同时还善于思考,总能提出许多建设性问题,有时就连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她。在大家看来,她未来一定能在学业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高中毕业后,因为那场难以言说的风波,她的学习生涯就被迫终止了。
那时,大部分学生都没能逃过这场厄运,无法继续学习的袁钧瑛只好来到一家机械厂上班。即便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袁钧瑛也从未放弃过内心继续学习的想法,静静等待着时机,而她的高中班主任也觉得袁钧瑛是一个可造之才,不能轻易埋没,所以帮她留意着考学的消息与机会。
1977年,班主任为袁钧瑛带来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好消息: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考试恢复的第一年,许多心怀梦想的学子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考场,袁钧瑛自然也是其中一个。虽然被迫在机械厂工作了几年,她却从没丢下学习的习惯,尤其是知道高考制度恢复后,更是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夜读。
没想到考试结果出来后,袁钧瑛居然考了第一名,成了高考制度恢复后,上海的第一位高考状元。报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旦大学,并在权衡自己的兴趣爱好后,听从老师的意见选择了生物化学这个专业。虽然当时在大家看来,这个学科有些冷门,但袁钧瑛却对此很感兴趣。
进入复旦大学学习以后,袁钧瑛依旧表现的非常优秀,所有专业课成绩都非常优异。当时无论是老师还是身边的同学,都觉得毕业以后袁钧瑛一定能在生物化学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人才,但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她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做出杰出贡献,陷入两难境地
本科毕业后,袁钧瑛自然也有继续深造的打算。身边人都觉得她一定会继续研究生物化学领域,但此时,她的家中却突然发生变故,一位挚爱的亲人因病去世了。当知道这位亲人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才遗憾离世后,袁钧瑛心中突然产生了学医的想法,于是便决定考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1982年,袁钧瑛如愿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比起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辛苦,但袁钧瑛却从未感到疲惫,孜孜不倦的汲取着新的知识,潜下心来认真钻研,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机会往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袁钧瑛的刻苦与努力也为她换来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好机遇。
在她潜心于实验室的各种研究时,研究生院突然放出消息称,有一个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的人才培养项目正在招募学生。如果能被这个项目选上,就可以公费出国留学,接触更先进的技术与知识,研究生院的不少学生都摩拳擦掌,认真做起了准备。
一时之间,这个项目的报名者居然高达2万多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袁钧瑛。她一边认真继续着实验室里的研究项目,一边也开始认真准备。最终袁钧瑛顺利在这么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顺利获得了出国留学的名额,公费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
知道这个消息后,身边不少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袁钧瑛自己内心也非常激动,因为她知道这下自己不仅能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享受更优秀的资源,同时还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当时她在哈佛大学的老师是著名教授罗伯特·霍维茨,也就是后来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得主。
有如此优秀的老师和研究环境,加上自身的努力,袁钧瑛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的这几年里,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都突飞猛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她跟随老师进行了不少重要课题的研究,不仅给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学术研究帮助,自己也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见解。
例如当时,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机制一直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但很少有研究者在这方面提出有效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与实验,袁钧瑛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自己从前的学习经历,开创了利用生物化学加以干扰的特殊方式,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优秀的人才总是能吸引到自己的伯乐的,由于袁钧瑛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医学院想要聘请她做助理教授,但这却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原本的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9年顺利取得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后,袁钧瑛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去向问题,她究竟会选择回国还是加入美国国籍呢?
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终身教授
面对哈佛大学伸来的橄榄枝,袁钧瑛心中是欣喜的,但同时也是纠结的。能够被哈佛大学邀请,足以证明她的能力已得到了这个领域的认可。以哈佛大学目前的科研条件来说,留在这里做教授同时继续博士后学习,她本人的学术能力也一定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但同时袁钧瑛也想到,自己是由国家公费送来留学的,学成以后理应回到祖国,用自己所学将国家建设的更好。如果决定留在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在别人看来无疑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恐怕会招来许多争议,甚至是谩骂。
袁钧瑛就这样纠结了好几天,做决定对她而言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眼看着她整日被这些事情烦扰着,连实验也没有心思做,昔日的导师主动找上门来开解,告诉袁钧瑛以她现在的状况回到了祖国也不一定能有多大帮助,留在哈佛大学反而可以获得更多进步,这样日后再回国做贡献也不迟。
导师的话显然给了袁钧瑛一个大致的方向,但她还是迟迟不敢下这个决定,回到宿舍独自待了好几天。最后,她终于下了决心,给远在祖国的母亲打电话说自己决定不回国了,要继续留在美国发展。就这样,她加入了美国国籍,开始了在美国定居的生活。
袁钧瑛没有想到的是,她做出的这个决定不仅让她的父母感到非常寒心,也让国人普遍无法理解。那些年的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形式,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纷纷指责袁钧瑛作为一个学者“没有一点学者风范”,沉浸于“追名逐利”,公费出国却放弃了中国国籍,“背叛了国家的信任”。
想必当时袁钧瑛对这些评价也有所耳闻,她究竟是如何撑过了这些日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1990年,袁钧瑛正式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任教生涯,她一边担任着学校的助理教授为学生教授课程,一边继续着自己的博士后学习,每天奔波于实验室和教室之间,在老师和学者这两个身份之间自由切换。
1996年,在助理教授的岗位上辛苦耕耘6年后,袁钧瑛顺利升为副教授。当然,作为一个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人,她自然也不可能满足于此。袁钧瑛想要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她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当初做出的决定和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
不过,这个头衔可不是那么好得到的。按照哈佛大学的要求,想要成为终身教授,必须获得本专业内所有教授的一致认同,同时还要征求10位国际一流专家团队的意见,获得他们亲自出具的举荐信。但袁钧瑛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最终,她于2000年成功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
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几乎就意味着袁钧瑛的学术生涯已经走到了巅峰,在别人看来,她的求学生涯走到这里也算完美了,但事实上这么多年,袁钧瑛心中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当年没有选择回国。那么她将如何弥补自己当年的这个遗憾呢?
频繁回到祖国,推动国内发展
2006年,国家启动了科技兴国战略,决心从多个领域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当时国家为每个领域都计划了预选人才,而考虑生物化学领域时,大家都想到了远在美国的袁钧瑛。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多年,但得知此事后,袁钧瑛还是立即义不容辞的飞回北京,表示愿意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时隔多年,这位昔日的上海高考状元再次回到大家的视野中,当摘掉了曾经批判她不愿回国的有色眼镜,大家才发现,原来远在美国的这些年里,袁钧瑛从未停止过进步,在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早在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研究时,袁钧瑛就敏锐地发现了细胞死亡研究方面的缺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也是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那以后,她长期从事细胞死亡机制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2005年,袁钧瑛就曾被第7批复旦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邀请,成为讲座教授,为大家传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2006年正式回国后,袁钧瑛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有机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职务,致力于为我国生物化学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她没有停止提升自己的脚步。2007年,袁钧瑛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三年后再次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虽然国籍依然留在美国,但她每个月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回到国内,还在2012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
2017年5月,袁钧瑛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正是在这一年,她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了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讲述了自己发现细胞死亡的过程与研究经历。她不仅为推动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也为国家选拔、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结语:
对于袁钧瑛当年选择加入美国国籍而不是立刻回国的决定,不少人仍然觉得非常惋惜。但这是个人决定,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就算感到遗憾也不应该过分批判。
即便当初选择加入美国国籍,袁钧瑛依然心系祖国,为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和世界该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作为同胞,我们应该为她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