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与安徽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较少有985高校与地方院校签署合作协议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这两年,已经有好几所985高校与地方院校签约了。
1)多所985高校与地方院校签约
与复旦大学签约合作的安徽大学,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就与人文社科类顶级名校中国人民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当时一同签约的还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
以安徽大学为首的4所省属高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约,在选调生招录、人才交流、科学研究、干部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对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去年四月份,国内实力最强的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与天津市属高校天津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入开展项目合作、平台合作。
前年年底,湘潭大学举行了“北京大学?——湘潭大学合作交流协议”签署仪式。根据协议,双方会本着“以点带面、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2015年两校签署的合作交流备忘录的基础上,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今年六月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四川省属高校西南科技大学签订了“十四五”对口支援协议,双方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也有部分985高校,不是与地方院校签订合作协议,而是直接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比如今年八月份,上海交通大学就与贵州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教育、医疗、人才、大数据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是实力一流的985高校。它们或是综合实力超群,或是行业领域的顶级大牛;它们与地方院校签约,开展合作交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帮扶”。这有助于提升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水平,但也是一种“互补”、“资源共享”。
2)名校开启“向内生长”
早前,高校喜欢通过宣传自己的“国际化程度”来展现实力。特别是知名高校,如果不与海外名校开展合作,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与全球15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其中的60多所顶尖高校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在国际联合培养和海外访学方面,上海交大也走在国内高校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就更高了。数据显示,该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把国内高校积极与海外名校建立合作关系称为“向外发展”,那现在许多985高校积极与国内地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则属于“向内生长”了。合作方向“由外变内”,合作对象“由世界一流学府变为国内地方院校”,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既与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有关,也与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
客观地讲,高校积极融入全球化大家庭,与国际知名学府开展广泛地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师生综合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毕竟“闭门造车”是造不出什么好东西的,我们必须要向先进地区学习。
不过,在名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国内许多地方院校发展严重滞后,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知道,名校培养的人才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来自非名校,因此提升非名校的整体水平非常必要。也就是说,名校“向内生长”实际上是在与非名校共享资源、互相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
但需要强调的是,名校开启“向内生长”,不是说对外交流停止了,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的交流一直在进行,只是现在向内的合作更深入了,国内名校与非名校的交流互动更多了,大家携手共进。
今日话题:你觉得通过与名校的合作,地方院校的进步会不会更快一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