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上海年均新增60万个岗位,正规就业人数超千万

上海年均新增60万个岗位,正规就业人数超千万,“最大的民生”背后凝聚着一股合力

搭把手托个底,让求职者脚下总有路

■本报记者周程祎

今天,一个人想在上海找工作,有哪些途径?

如果想要查找可靠的招聘信息,可以浏览“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等网站;如果求职遇到困难,不妨找各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业指导师答疑解惑;如果是高校毕业生,还能咨询学校辅导员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无论年龄、学历,有何经历,求职者脚下总有路,也总有人愿意搭把手、托个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年来,上海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挑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市正规就业人数由2012年底的948.3万人增加至2022年8月底的1081.1万人,累计增加132.8万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劳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这些核心数据表明,上海推动就业工作走在前列,为全国就业稳定贡献了上海力量。

求职途径多元

时光倒流十多年,找工作的路径远不如现在广阔。

2005年,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武亭刚从事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当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窗口前接待一拨又一拨的求职者,听取对方诉求,然后匹配岗位、指导推荐。其中多为“4050”失业人员。由于资讯不发达,他们非常依赖武亭这样的职业指导员,职介所门口总是排着长队。

数年后,“4050”人员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公共就业服务的重心慢慢转移到了年轻人身上。武亭说,相比“4050”人员,“80后”“90后”“00后”更有主见,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更强,但也存在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业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便成为职业指导师新的工作模式。

“这十年来,最明显的感受是全社会对于就业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在积极发挥市、区、街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村居委就业援助员作用,加强信息排摸、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上,上海着力加强就业服务品牌建设,以品牌化带动多方协同破解就业难题。

“乐业空间”就是杨浦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不管在高校还是街道,求职者都能通过这一平台牵线搭桥,精准对接企业。下转5版(上接第2版)武亭介绍,近年来“乐业空间”里的就业服务队伍不断扩大,从首席职业指导师团队扩展到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杨浦区启航导师、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双指导”以及“HR俱乐部”等人员,为求职者带来丰富的岗位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就业不光是两三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高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当前,上海已经逐步建立了汇聚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力量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东认为,这一共识的形成发生在近十年中。学生出现慢就业、懒就业倾向怎么办?郑东说,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聘请优秀校友、企业资深HR人员、业务部门专家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定期开展职业发展辅导活动,从而唤醒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做好”。

破除招录壁垒

打开“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网站,映入求职者小宋眼帘的是一个以橙色为主色调的界面。他根据工作性质、地点、薪酬等条件进行搜索,选定数家公司,然后投出简历。整个过程非常便捷。

相比市面上其他招聘网站,新平台的优势在于公益、免费和权威。平台所有用户均为实名认证,招聘单位主体资格一旦失效,所有招聘岗位信息会立即下架,求职者也可以直接调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政府认证数据,提升简历可信度。同时,平台还依托本市“一网通办”和“数字人社”系统,为求职者和企业带来更便捷、智能、可靠的使用体验。

比起技术壁垒,政策壁垒更需突破。2002年,上海率先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后被人社部推广到全国实施。2009、2017、2021年,就业创业见习政策经历三次更新,推出将毕业学年学生纳入见习对象范围、引入“学员推荐制”等多项特色举措。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是全国首个将高校及中职院校毕业学年学生纳入就业创业见习对象范围的省市。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近年来毕业学年学生已占到本市见习学员的一半以上,他们参加见习后的专业技能、职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率均远高于未参加见习的学生。最新的“学员推荐制”,则旨在破除招录壁垒,解决就业困难青年被见习单位招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未就业青年做出有效引导。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是2003年正式获批的第一批见习基地,通过“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吸纳人才近400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表示,目前企业80%的核心人才都是通过“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培养起来的,“除了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以外,见习计划也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风险,对企业用工和见习学员就业都起到了缓冲作用,让我们这样的老字号得以吸收新鲜血液”。

此外,上海为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了梯度化、分层次、有衔接的就业援助政策体系,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兜住底线。2012年以来,市人社部门已累计帮扶52.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扶8.6万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构建“五大体系”

近年来,随着世纪疫情冲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即便如此,上海就业形势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就业总量和创业活动率持续增长、失业人数稳步下降,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智联招聘《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上海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大城市之一。“上海国际化程度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吸引并容纳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关键。”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表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得益于上海多年来为稳住就业这块民生“压舱石”所做的努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年来,上海不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和战略,逐步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构建起保底线的就业保障体系、扩就业的创业扶持体系、强供给的技能提升体系、促匹配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防失业的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就业创业“五大体系”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扩大就业容量,精准对接需求,离不开大数据的加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五大体系”外,上海还建立了完备的就业数据分析监测体系,目前全市1000多万就业参保人员已全部实现实名制管理,“可以实时掌握每个人的就业状况”。此外,近年来上海还通过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跟踪服务,每年帮助80%以上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不少用人单位、求职者都曾陷入彷徨焦虑。好在,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重点群体吸纳就业补贴等一系列纾困政策举措很快出炉并实施,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目前,上海首部地方性就业法规《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正经历自2005年诞生后的首次修订,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形成全市稳就业工作合力、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将成为重点修订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