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上海师太走红, 有钱捐款但没钱供女儿读大学, 这可不是真的行善

高等教育普及到现在的程度,很多家庭已经将培养大学生,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就算大学学历已经没有以前吃香了,可是直接放弃,就等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把子女送进大学,至少可以保证不比同龄人差太多。学习成绩好一些,还有可能实现逆袭。如果生在上海家庭,在教育资源等方面占有许多优势。有位女生却想不到,自己家里明明条件不错,却连大学的费用也要借。

上海“师太”走红,有钱捐款但没钱供女儿读大学

不得不承认,大城市跟小城镇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机遇方面差距很大。当地人家庭条件多半不差,普遍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培养。

有位家长却有点例外,而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已经“出世”的师太。她因为下山寻找女儿,走红于网络。得知具体原因,却很少有人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视角同情她。

有人直言,换成我是她的子女,也不愿意见面。原来,这本是个非常富足的家庭,但自从母亲沉迷“四大皆空”,学生的前途也跟着改变了。

这位家长曾执意捐出价值五百多万的房产,离开家人去做一名远离凡尘的“师太”。但问题是,她家里还有正在上学的学生。

女儿得知家长手里一点积蓄也没留,只能申请助学贷款,从衣食无忧变成了“寒门子弟”。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的她,估计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学费都成问题。

有钱捐钱却没钱供女儿上大学,家长这种做法,令这位女大学生实在无非接受。既然家长想要“远离世俗”,也不考虑她的教育和未来,学生便决定不再相见。

面对这种情况,母亲还是做不到无视,她希望网友们帮她寻找女儿。大家却指出了她的问题: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后代,连读大学的教育费用都没留,这可不是真的“行善”。

或许在这位家长眼里,自己很伟大,实际上她的做法反而是“自私”。自己获得了思想上的优越感,却不考虑学生要面临怎样的处境。

不管子女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这种思维明显不对

评论区的家长,大多数都比较“拎得清”。但也有一些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想法。有人说“钱是家长的,把学生供到18岁,接下来要不要培养全凭自愿,女大学生不该埋怨她”。

这种观点,说明家长只愿意履行“最低标准”的责任,晚年时子女很可能学会只对父母做“最低标准”的照顾。还有人认为,不给大学生拿学费,能敦促他们自己解决。

所以,不管学生就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吗?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被责任心欠缺的家长,当成“先进的教育方式”。照这个逻辑,或许从小没有父母的同学,才最容易成为精英吧?

这样的思维显然有不对的地方。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算学校管理再宽松,对出勤和成绩也是有要求的。何况“财大”属于不错的院校,不是混日子就能拿到学位的。

指望学生靠自己赚来学费和生活费,未免太难为人了。总不能拿极个别有本事的大学生,去要求所有同学都能在上学期间自食其力。

在不具备条件时,勉强学生“独立”,往往很难换来他们真正的成长。对于这位女生,更难以释怀的是,家里明明条件不错,却宁可捐出去,完全不心疼女儿。

有些家长对外人很有责任感,唯独对学生缺少重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家长很“奇怪”,他们对亲朋好友很有责任感,却唯独对自己家的学生很敷衍。请别人吃饭不心疼,学生要买练习册却犹豫。

上海这位大学生的母亲,大概是将这种习惯发挥到了极致。不禁让人纳闷:为什么不能对家人好些呢?实际上,无论是“一顿饭”还是“一套房”,这类家长的本质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在通过牺牲家人或后代的利益,去成全他人。这样的举动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善良”,通过吃亏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感”。

但实际上这真的是“善”吗?家里的学生还在等着交学费,家长便放手不管。这并不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本质上是逃避家长的职责。

【话题】如果你是这位大学生,会怎么做?

#我在百度学技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