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育应从哪里入手?当代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
对于这些问题,近日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十万个为什么”——上海市青少年科考报告大赛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大赛自2022年8月25日正式启动,历时一百二十多天,以“十万分好奇,十万个为什么”为口号,旨在让青少年通过撰写科学考察报告,学习搜索、记录、整理并分析各种信息和资料的科学方法,提升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塑造发现、思考并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为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从身边问题入手,此次大赛并未限定考察主题,而是以“理科、文科、文理交叉”进行划分,给予参赛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同时,为了增加比赛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来自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上海各高校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此次大赛的评审委员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赛更是准备了线上课堂,为上海所有老师、学生免费答疑解惑。在九坤暖阳慈善信托基金的联络支持下,大赛为来自湖南、安徽、甘肃、陕西、山东等地三十多所学校的科技老师提供了以“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主题的线上分享活动。
来自上海各区县的近一万名初中生参与了本次大赛,800余份作品经审核后进入初评,121份作品从初评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答辩阶段。《上海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分析——大型真菌手册蘑菇地图&蘑菇种类介绍》《上海最早木构建筑中的非遗技艺——榫卯》……一篇篇出自初中生之手的优秀科考报告,带给人极大的振奋。
决赛答辩中,24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参赛选手,并没有“手下留情”,专业且尖锐的问题频频问得选手“卡壳”,但每一个问题,又像是一把“手术刀”,用来指出报告中或逻辑、或数据、或结论上的不足,为参赛选手拨开迷雾,更上一层楼。
经过专业、严格的评选,最终共40份科考报告分获特、一、二、三等奖,来自二十所学校的老师获优秀指导奖,十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作为一个将科考报告作为主体形式的科普类赛事,本次大赛在收获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之余,也获得了相关专家学者的肯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唐思贤表示:“现在的部分学生,对于外在事物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而这次大赛恰恰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而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副教授董楠楠老师则表示:“本次大赛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尤其通过大赛,可以引导提高当代学生提问、观察、分析三大能力的结合,假以时日,一定会对未来科创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本次大赛由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少年儿童出版社、易班博雅网联合主办;《十万个为什么》杂志社承办;九坤暖阳慈善信托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