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家族聚集在一起。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小辈聊的内容不知从何开始已经变成年终奖拿多少,工资多少,在哪里买房的话题了。过年聊工资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混的还不错的亲友们会比较倾向于和你聊自己收入结构,会聊年后的规划。
自己工作也快两年了,年收入第一次突破20万。对比家族优秀的同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1、深圳大学本硕,目前就职在腾讯,工作三年,Java后端,月入2W多点,年总包在38-42万。
2、华中科技大学本硕,工作3年,就职在蚂蚁金服,算法岗,月均3万多,年总包收入50万。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硕(985院校),就职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工作5年,月收1.4W,年入30万左右。
4、北京交通大学本硕,华为2年,字节1年,北京,年总包收入40万左右
5、普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考入成都市某机关公务员,主任科员,工作8年,月入8000左右,年总收入15万左右。
6、大专毕业,老家县城做家具生意,年收入20多万。
7、高中毕业,无固定工作,目测年收入5、6万。
8、我,211本,985硕士,产品运营,上海,阿里巴巴,工作两年。
上面的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年那些学习好的,目前在外混的大都还可以,平台差异多年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不只是见识和阅历,迟早都会转换成可见成果。
越是大的平台,高学历越集中。比如我,入职后发现同事学历差距太大。
真的挺惶恐的,入职我们部门带我的姐姐是清华本硕,还是清华保研直升的硕而我只是一个211本+普通985硕,这两年部门除了我们两个硕士以外都是博士生了,明显感觉到了压力。
春节和上海医院工作的表哥说了心里的郁结,他希望我安安稳稳的就行,我也希望安稳,没想到学历焦虑居然到工作了都折磨着我。
再比如,年前参加了一次初中同学的婚礼,也许是临近过年了,用钱的地方比较多。吃完酒席之后三天内竟然有3个找我借钱的,数额从1000元到2万不等,都说年后几天就还的那种,理由无外乎是生意年底回款慢,临时有点急事等。我问了共同的朋友后,才了解到,他们基本都是负债累累,并且这个钱基本上是没得还了。
工资和能力正相关的,但学历并不完全等于能力。但多数学历高的人至少能力(技术)相对强一些,所以工资相对高些。不完全排除一些人学历不高,但是能力很强的这一部分人。
综合来说,学历高的人能迈进很多个门槛,但不代表他们一定能住上别墅豪宅。但学历不高的人,有些门槛迈都迈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