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1977年恢复高考珍贵老照片, 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1977至2023,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是许多中国人共同而有区别的记忆。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的时光,重温那些昔日的老照片。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1977年吉林、上海、重庆准考证

▲1977年12月7日,北京市高考第一天。那年高考由各省分别命题和组织考试,北京市考试共3天。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

▲1977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进考场。

▲1977年考生们看榜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新生开学典礼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

▲邓小平主席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合影

▲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排右一)和他的同学们

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的合影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1978年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

▲1978年3月,清华大学恢复高考后,第一批800多名新生进入校园开始学习。

▲197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1977级新生在学习中交流。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大学生谢彦波(右一、11岁)、梁中杰(左一、12岁),宁铂(左三、13岁)和董瑞涛(左二、14岁)在钻研一个微积分习题。

▲1978年,还戴着红领巾的11岁大学生谢彦波在课堂上演示老师出的习题。

▲1978年3月,恢复高考后第一批(77级)584名本、专科学生来到学校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

▲在1979年全国高考中,上海师大附中的应届毕业生应志强(左一)总分454分,名列全国理工科第一,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知青,《边疆文艺》编辑,王文琴(右一)总分453分,名列全国文科第一,被录取到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0年高考,一位高中教师在考场外鼓励学生。

▲1980年7月7日,北京,参加高考的女生在答题。高考寄托了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门口常见的景象。包括高考考生在内的学生,排队等图书馆开门,为的是抢个阅览室靠窗的位子。他们穿的大多是军便装、中山装、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流行的765皮鞋。

▲1981年9月1日河南武陟县高中应届毕业生16岁的孪生姐妹丁爱菊(右二)丁爱莲(右三)分别以509.5分和477.9分考取清华大学近代物理专业。

▲1982年春,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照。

▲1982年7月6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张筑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3年6月,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抱着娃娃的年轻父母前来买各类课本或参考书。“文凭”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许多文革中耽误了学业的回城知青,不得不肩挑生活和补学历两副重担。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图为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图为1986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上海,恢复高考后求知的年轻人,图书馆自修室内座无虚席。

▲1994年,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望军不停地给大家夹菜以示感谢。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图为1998年6月,河北遵化备战高考倒计时冲刺阶段,封闭式教学,至夜晚9时才下学。

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因此成为几代人的回忆。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虽然,高考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