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从薄弱校到优质校, 上海有位“全国最美教师”这样创造教育“奇迹”

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这所多年前典型的薄弱校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子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

这种蜕变,不仅书写了教育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更让学校成为家长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如今,静教院附校张人利带教的“徒儿校长”遍布上海所有区域,及江苏、贵州等全国多个省份,将“轻负高质”教育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

这位70多岁的老校长,涌动着激情和活力,永不停息地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诠释着新时代“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静教院附校张人利校长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这是张人利一直坚信的。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

“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实践证明,选择改革是正确的。没有当年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教院、附校都不会有今天的新局面。”

确实如此。身兼院长、校长的张人利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对附校的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校长章志强是张人利的“徒弟”。2010年的一场讲座,章志强印象深刻。当时,张校长提出了静教院附校当时“家常课”中的四个突出问题:课上教师总体讲得太多、学生“潜意识”暴露不够、教师不明白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差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真实,显示出张校长是真研究、真实践。”章志强说。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张人利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当时教改形势,确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张人利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

在传统印象中,老师上课就是传授知识,但张人利却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讲正确、讲完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这也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后“茶馆式”教学。不但如此,张人利还建构完整的操作体系,包括两个教学特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

这种激发式、思辨式、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正因为感受到后“茶馆式”教学的魅力,研究生毕业后,宋文静依然决定回到母校,担任静教院附校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她告诉记者,在老师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很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氛围让她觉得在附校的九年十分快乐、幸福。在宋文静看来,自我建构式的问题链引导、不断思辨的过程实际是不断纠错的过程,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

[以“质”换“量”]

“如果一个外地游客在上海问路,有人耐心地用地道的上海话讲了很多遍,但游客还是没听懂。你们觉得,问题是出在谁身上?”这是张人利经常举的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教学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关注教学起点。起点过低,导致重复,效益降低;起点过高,教师对学生拔苗助长,效益同样不高。

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张人利从“作业量”开刀,提出“以提高作业的质,控制作业的量”,对作业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分层作业。

根据国际PISA测试得出的结论,15周岁的孩子一周的课外作业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时左右,这是一个教育规律。静教院附校一周的作业量大约为11.04小时,达到国际标准。

作业总量是控制了,但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天与天之间的不平衡呢?其实,学生的情况大相径庭,同样的作业有人只要2小时便能做完,有的人却要做上4个小时;有时候,同一天各门学科作业都不多,但老师又会凑巧“挤”在同一天布置,每一门看起来不多,但是门数一多,加起来的作业量就不少了。

为了解决“天与天”之间的不平衡,静教院附校推出了“两个举手制度”——家长举手、学生举手。说起“学生举手”制度,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初三毕业班的王同学用“神奇”二字来形容,“偶尔作业量太多时,就由学习委员举手向老师告知,老师也欣然接纳意见,适量减少当天的作业量。这一做法,被不少学校效仿。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说,正是借鉴了“两个举手制度”,武宁路小学有了“讨价还价制度”,学生也可以根据作业量和老师“叫板”。

考虑到学生基础的不平衡,静教院附校推出了“分层作业”——基础作业和荣誉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能“吃饱”。所谓基础作业,就是在总体作业的基础上,把一些较难的题目删掉,巩固基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荣誉作业”,增加一些拓展题、有难度的题。家长郑捷兴奋地说:“孩子们对荣誉作业很是来劲。一开始,是老师出题,到后来,班上同学每天自己到黑板上出一题,做得又快又好的孩子能拿到老师的奖章。”

[立足上海影响远播]

学校课外作业量得到控制后,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静教院附校,关于物理、化学等单科实验室有5个,而跨学科实验室多达10个,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是“趣谱(TRIP)”课程。“在学校,我学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六年级的许洭国告诉记者,趣谱课把很多课程融合在一起。比如,这学期我学习了陶器、布艺、菜谱等多样化的课程,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我还动手学习了织布等技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人利解释,TRIP课程的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在这里,3D打印、激光切割、VR教学,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开拓了孩子们眼界。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还永不停息地将“轻负高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他先后受长宁区、虹口区、奉贤区、闵行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受多地教育局邀请长期带教杭州、贵阳、宁波等地中、小学校长。现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受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邀请,张人利多次为当地教师开设课堂教学讲座,讲述后“茶馆式”教学,也多次接待芬兰、英国、日本等教育界人士来学校观摩后“茶馆式”教学探索课。

五十多年来,张人利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