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颂国教授很自豪,因为人体免疫大军中的4群T细胞,有一群是中国人先发现的。作为国际上“诱导性调节T细胞”的发现者之一,这位原美国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研究中心主任,2个月前刚刚海归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任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院长。
面对百余位成为沪上医学院候选者的留学青年,他坦言自己不是什么名校毕业,并非智力更高,而是努力更多。20日,作为“聚上海创未来”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重磅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如约启幕,由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大学各自开出分论坛。对于回国执教的选择,郑颂国说,“我在这里感受到进取精神和争先机制,我们不仅要在国内数一数二,更要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引才: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每年超百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启动实施“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项目已5年,通过支持高校举办论坛,以高校为主体引才,将学术报告与引才选才相结合。自2018年上海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率先拉开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帷幕开始,每年在沪高校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达100余场。
中国澳门大学博士、美国佛州大学博士后杨宇年纪轻轻,已担当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归国这短短两年,他的课题组有了第一位博士后刘学良加入,有了第一位博士生王璇加入,今年多位博士后出站,入职交大医学院、同济大学等名校,课题组代表性的医工交叉研究成果今夏被《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接收为封面文章,并被《自然(Nature)》系列期刊作为亮点报道。
“基础共临床一体,人才与交医齐飞。”杨宇也告诉来沪参与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并拥有类似经历的学术伙伴们,自己所在的分子医学研究院平台现有超过10个课题组,不仅由颜德岳、谭蔚泓、樊春海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还获批国内首个核酸医学领域市重点实验室,并配置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52台,价值7142万元,以及中小型仪器价值2882万元,总体设备投入超1亿元。
事实上,上海高校都在向海内外英才抛出橄榄枝。也就是在杨宇到沪的那一年,上海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主动适应国际人才流动变局和通行规则,采取团队式引才、以才引才、以会引才等方式,在经费、落户、培养、激励、安居等方面,为延揽人才落实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通过强抓手、树品牌、育人才助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育人:卓越工程师学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如果说医学研究者是人体的工程师,微电子研究者是芯片的工程师,那么什么样的工程师才堪称“卓越”?
同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科大讯飞上海公司总经理丁瞳瞳与学界业界分享称,在公司深耕的人工智能领域,AI技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此外,AI技术的应用涉及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各个领域,要求人才跨学科掌握多种技能。很显然,按这位老总给卓越工程师的“画像”,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凤毛麟角。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当天,今年“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之一“创新之路:卓越工程师培养交流研讨会”也在进行中。为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大国培养更多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在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研讨会上,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正式成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教融合联合体也同时成立。
所谓引育并举,在高质量引进人才同时,也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开展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校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把企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凝练为攻关项目并形成研究生培养课题,而参与新成立的上海国创院建设,对于各校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机遇。
从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和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授课,到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岗前实习,今年入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些学生就受益于产教融合培养。“我们形成了校内学习+企业实践的‘双段式’培养模式,目前有卓越工程师在培15人,”联影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总裁褚旭表示,未来将依托“国字号”的国创院平台继续增加联培人才,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