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就业

如何让“冷门绝学”热起来? 上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样做

上海财经大学凤凰楼的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里,有一支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教师团队——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

七十年来,这支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批致力于财政与国家治理科研教育事业的学者,他们不仅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同时既放眼世界又扎根中国,为国家发展献言献策。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一团队目前共有18位教师,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年轻教师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可谓“老中青三代”都有。团队以青年财政学者范子英教授为负责人,继承前辈教授的严谨治学精神,开启了以财政研究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征途。

[薪火相传,让冷门绝学“热”起来]

走进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凤凰楼,大厅上方二楼悬挂着历年来为中国财政学和国家治理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油画肖像。

1952年,以曹立瀛、席克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老一辈学者,放弃海外优裕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归祖国,创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中第一批以财政学为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单位,开一代财政学研究风气之先。

中国财政史是团队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可谓“冷门绝学”。可是,财政系黄天华教授却义无反顾地一心“扑”在这门学科方向上,只因当年目睹在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领域西方发达国家远远走在中国之前的状况,便立下“中国人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研究”的宏愿。

黄教授的冷板凳一坐就是30年!他立志皓首穷经,默默笔耕三十余年,独自撰写完成了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财政制度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黄老师常常这么教导我们。”2013级财政学专业博士生钟灵娜回忆说。

如何将财政史这一“冷门绝学”发扬光大?团队联系人张熠教授坦言,中国财政史研究出论文成果比较困难,因为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研究范式,不是西方定量分析,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资料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图书馆,需要跑很远去搜集,很多时候还会跑空。”张熠教授说,黄老师生前去找资料,有时甚至睡在火车站;这门学问不仅辛苦,对知识面要求也很高,除了要懂财政经济,还需要了解文化、文字、历史,比如很多资料是古文,甚至是甲骨文。

如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里中生代教师刘守刚教授著有《财政中国三千年》,新生代年轻老师也在迅速成长,继续致力于中国财政史研究,让这一冷门绝学弦歌不辍。

[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财政故事]

好的中国财政故事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又要严守科学的金标准。

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与合作者历时6年,翻阅了3000多本县志,最终在经济学国际顶尖五大期刊之一《美国经济评论(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成果。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Duflo这样评价:“这篇文章思想深刻而重要。”近年来,团队成员的学术成果持续发表于国际顶尖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权威期刊,不断将中国的财政和国家治理故事推向世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团队成员通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致力于将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与理念用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一大批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尖中文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团队承担包括3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逾百项省部级课题,每一个课题都力求瞄准财政和国家治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科团队连续多年出版的《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国际社会保障动态》等,每一册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成就和沧桑巨变。

[知行合一,矢志不渝]

财政是一门入世之学,其魅力不在于谈玄论理,而在于知行合一、经世济民。财政系前系主任蒋洪教授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因其观点犀利、直言不讳,被称为“麻辣委员”。多年来作为“预算法定”“预算透明”的重要推动者,为“阳光财政”鼓与呼,为推动中国财政公开透明做出了贡献。

进入新时代,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团队成员刘小兵教授积极推动财政法治建设。在每次全国两会上,刘小兵教授在审议报告时都显得格外“较真”。“我希望一个政策的出台能够更有利于人民,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刘小兵教授说。

在他们的带领下,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预算法》研究,为2014年《预算法》修正案做出了实质贡献。2016年团队开展《财政法》研究,历经多年的坚持不懈,推动《财政法》纳入未来的国家立法计划。团队成员在营改增、大减税、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展开了丰富的政策研究,持续为国家财政和治理现代化献计献策。

[四年923封邮件]

“学生的成长是老师最大的成就。”这句话是范子英教授的育人座右铭。

“在与范老师相处的四年中,范老师指导我的邮件多达923封,我拿给他修改的文章经常是满眼红色,密密麻麻的批注。”2021届财政学博士赵仁杰回忆说:“每一次师门组会,每一遍论文修改,每一趟实地调研,都为我更进一步的走进经济学世界、步入科研殿堂铺好了垫脚石。”

团队这种对待教书育人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其来有自。张熠老师回忆起二十年前黄天华教授的课堂,又是另一种场景。“黄老师的课,我一刻都不想错过,还要早早占前排的座位。”张熠老师回忆道,黄老师上课有两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讲课很有激情,倒不是他声音多么嘹亮,而是课程非常有趣,如盐入水地融入了许多真情实感,特别打动人。还有一点就是,黄老师上课非常认真,总是带着厚厚的一本完全手写的讲义。迄今我还记得,他每讲完一段,会用手在嘴角蘸一下,然后迅速地翻过一页。他不用PPT,虽然那个时候PPT已经非常流行,但是他做了很多板书。

三尺讲台是教师人生的舞台。在2023年,团队牵头建设的四门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房地产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均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既注重理论科学性,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如盐入水”地融入了大量课程思政内容。

从七十年前老一辈财政学者筚路蓝缕,创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科,到如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无论团队成员如何新老更替,不变的是以公共意识奉献国家财政教育事业和治理现代化的初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