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圆桌|环同济论坛: 对街区的畅想和零碳校园探索

多年前,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同济大学将高校与街区紧密结合,希望打造“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三区联动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而随着多种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数字化的发展,城市街区的转型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同济大学继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NICE2035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后,“NICE2035环同济3.0设计创新论坛”近日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与会专家以“环同济设计产业链零碳数智创新转型/设计产业驱动国家零碳数智产业转型”为议题,对城市街区更新、零碳校园、数字智能设计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同济大学周边街区

论坛现场

赤峰路,原来是同济大学校门口的“设计一条街”。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同济师生都扎堆在这里创业,形成了环同济产业圈的最早雏形。此后,由于众多设计公司的搬迁,赤峰路逐渐失去昔日设计之街的光芒。为此,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对这一街区进行了改造,并引进各种“未来生活实验室”,让设计行业与更多领域深度交融。而在同济大学时任校长和杨浦区时任区委书记的推动下,同济大学与杨浦区签订合作协议,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2022年,杨浦成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联手同济大学,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而同济大学打造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则将积极推动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打造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三区联动示范区域。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设计技术的发展,以及BIPV、光储直柔、电动汽车、氢能源等多种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也让人们看到了城市街区转型的新方向。

环同济街区的未来畅想

论坛中,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以“环同济3.0总体规划”为主题,回顾了环同济发展的背景脉络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路。陈强表示,环同济3.0是一种形态上的变化,这一形态不仅是一个空间形态,也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状态。“最早环同济是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之后,这条街变成一个‘圈’,现在又往上走一步,与国家和城市发展同步。过去比的是产品、服务,现在我们比拼的是体系、生态。”在陈强看来,未来高校要营造的是具有充分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而环同济这样一个微观区域,依靠的就是创新生态。“未来向哪里走?这一定是多方主体紧密互动,最后达到一个共赢的状态。环同济发展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高效率知识生产;二是高效率的知识扩散和传播;三是高效率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娄永琪以“环同济3.0与NICE2035赤峰路”为题,讲述了同济大学赤峰路区域的创新模式。在娄永琪看来,环同济过去的成功是借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势。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原先快速城市化的需求变为了高质量发展。我们一直根据整个社会需求发展,我们来去做调整战略布局。在他看来,社区与高校院系的联合是一个目标,也是发展趋势。“我们不完全是做城市更新,更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实验,看看社区有没有可能成为创新策源地。历史上硅谷创新就是在居民区里面发生的。设计最贴近生活,我觉得社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创新的策源地。未来的环同济应该有着这样的生态优势。嵌入式、可感知、高交互,这是计算机术语,也是创意社区应该具有的。”在他看来,最好的科技一定是融入生活的科技,最好的大学也一定是融入生活的大学。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娄永琪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邹子敬以“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设计”为题,以世博会主题馆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建筑为案例,讲述了光伏一体化和建筑相结合的延伸价值,包括绿色、节省空间、充分灵活利用和产能节能减排的特点;而上海城市更新研究会专家、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珊则以“新能源与REITs助力下的城市更新”为题,从新能源与基金发布角度看待城市更新问题。

在论坛中,松果设计负责人周平从赤峰路临街的商业业态切入,畅想了数字数代下的商业空间。在周平看来,元宇宙作为下一个时代的体验趋势、社会发展动力,在打造空间时不能回避元宇宙带来的大的冲击和机会。“在传统餐饮赛道或者产品形态里,要更多地结合科技和未来虚拟现实。我们在想打造什么项目贴合同济和未来赤峰路规划用以面向未来生活、科技、时尚理念,希望打造一个融合艺术、科技、商业和多元生活新物种空间,我们称其为‘良设元’,希望实现数字艺术和商业实践是相互推动和反哺的。”而N·DESIGN柏丽设计事务所主任设计师冯佃强以“新茶饮与设计”为题,讲述了如何通过艺术、文化和空间来推广设计产品。

新能源三轮车

同济大学机械臂实验室

此外,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教授苏运升对零碳汽车露营地工程、房屋项目和三轮车项目的设计做了介绍;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东以“新农业与智能环境”为题,介绍了新农业,立体种植等相关话题。

零碳校园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中,来自芬兰阿尔托大学建筑系教授阿赫拉瓦·安蒂(AhlavaAntti)通过视频,与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潘逸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杨婷共同带来中国芬兰零碳校园暨NICE2035赤峰路屋顶光伏合作研究项目分享。

芬兰阿尔托大学建筑系教授AhlavaAntti分享屋顶光伏合作研究项目

其中,潘毅群分享了校园的特点,并讲述了零碳校园的概念。她表示,校园有很多特点,“以同济为例,学生居住密度、建筑功能复杂,这其中所涉及的能耗和能源利用形式多样。而我们可以用互补能源形式去提供。相比之下,较旧的校区因建筑本身受到限制,要实现零碳是较难的。这里面包括各种技术方式,提高建筑本身能效、节能,还有零碳能源使用、利用,以及能源的分布问题。”为此,她提出了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实施以及一些模式的创新,并分享了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案例分析,强调了零碳校园是一个需要完整规划,逐步实施的目标。

此外,杨婷介绍了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智能化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整个项目以实现零能源为目标,建立AI辅助校园层面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希望建立一套智能配置和评价优化的一套技术方法框架,辅助完成校园尺度的城市设计方案生态价值提升。”

同济大学周边街区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李江峰则以“Metaweb综合新能源规划设计管理平台联合研究及海外项目分享”为题,介绍了智慧校园方面的相关研究。李江峰以同济大学为例,讲述了在校园中涉及了相关应用的开发。“我们在校园里做了简单应用,包括数字人短视频、数字人演播以及数字人交互。我们希望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后,可以根据不同平台做二次开发和完善,将虚拟数字人用在元宇宙应用上。疫情期间,公众的沟通是在线上完成的,他们在物理上被隔绝后,工作、生活由线下转为线上。为此,在李江峰看来,构建智慧城市有很多对数字孪生的需求,而在这背后,则需要支撑技术。

论坛期间,60余名来自各专业的国内外硕士学生在课程导师团队带领下,在现场进行了NICE2035零碳数智工作坊。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教师郁新安、赵世笺、赵华森、刘震元分别为学生带来题为《国潮品牌产品及交互创新》《基于智能可穿戴的光闪付产品研发》《未来银行原型设计》《未来医院原型设计》的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