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无孔不入, 境外间谍指导一研究生上岸公务员, 内情曝光让人警醒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在毕业后会进入各个行业,逐渐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手上掌握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和数据,其中还有很多数据都是国家机密。

重要的行业数据关系到国家安全,这就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概念,在日常的人际交往、网络互动和就业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警惕性,自觉远离各种诱惑,尤其是各种以搜集资料,科学研究,智库咨询等名义的有偿活动,一旦入了“套”,就很有可能成为国外间谍的工具。

为什么这样说?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小人物,岗位也不重要,怎么可能会成为间谍的目标呢?事实上,现在的境外间谍活动无孔不入,大学生以及刚毕业时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他们的热门目标。

近日,媒体披露了多起境外间谍利用我国年轻人获取数据的典型案例,其中有两起涉及大学生人群,让人唏嘘。

2022年8月,上海市国安局破获一起针对公务员的间谍案件,而涉案人员居然是一名90后的公务员,董某曾就读于上海某大学,研究生学历,专业方向是产业经济学。

董某在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某机关下属研究所工作,月薪大概8000元,房租、恋爱等开支不小,这样一来董某就成了月光族,经济方面压力很大,曾经还有过放弃在上海工作的念头。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次董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外,对方开始只是问路,而董某也很热心,一直把老外送到了目的地,老外为了表示感谢,邀请董某周末去酒吧喝一杯,因此双方加了联系方式。

可是董某并不清楚,这个老外的真实身份是境外间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董某在周末的时候准时赴约去酒吧,喝了几杯后,董某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信息告诉了对方,还表现出了对个人发展的焦虑。

这样一来,双方竟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常相约喝酒,随后老外开始行动,对董某说自己公司要求研究人员按月提交一份自身研究领域的报告,但是自己中文能力不理想,找资料特别麻烦,希望董某能帮帮忙,而且给报酬,一个课题可以给几百上千元费用。

由于开始的时候资料要求并不高,很多都是网络上公开的资料,董某觉得事情很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外开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董某直接提交报告,不再是零散的资料信息。

而且还希望董某从单位找一些行业的内容数据和分析报告,其实董某知道单位的数据是涉密的,但最终没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

最夸张的是,为了实施更高级别的数据窃密,老外开始详细指导董某的工作,并给董某规划了职业发展,最终指导董某考上了公务员编制。

如此一来,董某更是对老外言听计从,在单位表现积极,获得了单位的信任,接触重要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拿到了很多内部重要的资料和数据。

最终被上海市国安局发现,将嫌疑人控制并固定了证据,避免了更多数据流失,董某也因此被判间谍罪,获刑四年九个月。

另外一起间谍案也是大学生,00后的小张所读的是航空类专业,在毕业前非常焦虑,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份兼职工作,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研究院助理的工作,而且专业还非常匹配。

可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是间谍组织布置的陷阱,第一单活很简单,只是近期的航空类学术文章,小张直接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发给了对方,获得1500元报酬。

来钱太快,小张开始失去心理防线,第二单是到学校图书馆检索航空杂志,拍照发给对方,一本资料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实这些都是诱饵,双方越来越熟悉,小张对对方也越来越信任。

如出一辙,小张也是在对方的建议下,报考航空领域的国企或者公务员岗位,最终小张被某航空公司驻上海的机构录取了,并进入管理部门工作。

内部资料、内部网站数据拷贝,空域管制、军机航线、军用机场分布等信息全部都发给了对方,案发时小张向境外间谍发送了内部文件100多份,获取报酬2万余元。

2022年11月,张某因为涉嫌间谍罪被国安部门控制,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如果不是媒体将这些内情曝光,普通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呢?大家根本就不知道,原来境外间谍活动如此猖狂,而且很多就在我们身边,无孔不入,他们需要获取我们各行各业的数据,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

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真的需要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凡是要求收集数据,提供资料,学术论文等要求的活动,都要留个心眼儿,不要为了那点利益就放弃底线,不但要拒绝参与,还要积极汇报问题。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开展常态化的教育,做好校园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间谍的套路和危害性,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