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等城市,年轻人中流行起一种新的夜生活——“上夜校”。“夜校”的课程,涵盖非遗、音乐、运动、生活社交等许多方面,以提高学习者文化艺术修养为主要目标。据报道,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报名启动当天就有65万人在线争抢近1万个入学名额,大多数课程名额在一分钟内就被抢光了,网友惊呼“抢不到,根本抢不到”。
“新夜校”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夜校”。过去人们上夜校,是为了弥补学历、文化、专业上的欠缺,希望通过补课,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今天被视为风尚的夜校,则是城市为新生代提供的一种文化服务,是城市美育的拓展与提升。
美育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长期被视作“锻造”之外的一种“修饰”。锻造决定了材料是否结实耐用,修饰则可有可无。比如,在传统观念里,青少年美育固然重要,但程度如何主要看学校和家庭的投入;银发族的美育需求也很旺盛,但整体供不应求的格局仍难改变;至于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打工者、职场人,则更不敢奢谈美育。
于是,我们看到青少年有音体美课和兴趣班,银发族有老年大学,但城里漂泊的打工族,想要寻得一隅精神上的芳草地,获得文化和艺术滋养,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去健身会所学芭蕾、业余跟朋友组乐队、学一项非遗艺术或传统手艺……这些,过去常被视作“小资”“小众”的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态度,而“小资”“小众”的潜台词,就是“贵”——与美育有关的文化消费和文化资源,对很多上班族来说,堪称“奢侈”。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上海群众艺术馆开办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还是广州、北京、重庆等地为青年人开设的夜校,其共同特点,都是在费用和便利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亲民风格”。
物美价廉甚至带有公益性质的夜校,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了一个培养兴趣、提升自我、终身学习的良好平台,也将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带进普通人的生活,更好地滋养城市文化。这种“一杯奶茶钱的美育”,与其说是一种新消费观念走红,不如说是公共文化价值回归。
社会鼓励创新。但是,创新精神和学习型社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生活的大地,为个体生命提供充足养料和良好环境,苗才能成树、人才能成“材”,一切发展才有持续健康的推动力。
不得不承认,当下很多职场人的真实状态是:上班很累、精神紧张,下班后更渴望拥有独立的精神时空,放松身心。尤其是在网络化日益入侵人们生活的今天,治愈各种压力带给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避免人被彻底“工具化”,城市,需要用多姿多彩的“美”,为它的建设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和资源共享。
对于新一代城市建设者而言,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职场奋斗打拼一样,都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他们越来越注重追求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这些“美”,也成为他们精神充盈的必选项而非奢侈品。越来越走红的“夜校”,供给的文化艺术课程看似“无用之学”,实则大有用处,这用处体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的迫切需求。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