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沪上部分高校陆续公布最新就业质量报告,引发媒体关注。有海外媒体突出某重点大学“直接就业人数占18.07%”的数据,称“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不足两成,反映中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该如何解读高校就业质量报告?
高升学率并不异常
应该说,985、211等重点高校,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并非今年独有的情况。
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十年前,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占比已经低于继续深造了。
201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6.75%。其中,继续升学的占比为59.27%,比直接就业高出25.11%。此后,选择深造的人数逐年上升。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高达70.6%,直接就业率仅19.5%,与今年差距不大。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该校本科生的升学率为75.04%,直接就业率为23.23%,和2023年同样差别不大。
令人好奇的是,这股本科毕业后不就业继续升学的风潮哪来的?答案可能是清华、北大。
清华大学在2014年的本科生升学率就高达81.6%,只有16.3%的本科生选择直接工作。
北京大学?2014年每十个本科毕业生中,也仅有不到2个人选择就业。
目前,上海985高校中,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的直接就业率与升学率相当。作为师范类院校,2023年,华师大本科直接就业率为45.03%,而升学率为51.27%。
所以,少数名校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高,这是近十年来的一种趋势与现象,并非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也与经济大环境关系不大。
国内升学更受欢迎
近年名校毕业生的去向也并非毫无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国内读研相比留学成为更热门的选择。
疫情前,出国读书的热度逐年上升。以复旦大学为例,在2018年前,出国深造的占比一度在30%以上,最高时曾达到34.23%,比国内升学还高出了2个百分点。
但2023年,仅有17.5%的毕业生选择出国读书,而国内读研的占比上涨至53.10%。
这一现象也发生在上海其他重点高校。
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疫情后,出国留学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第二,毕业生未就业率有所上升。
受疫情影响,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确比以前更难了。
例如,202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的未就业率为11.3%,而在疫情前的近十年里,失业率最高为5%。
其余高校情况也差不多。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未就业率最高的并非是今年。复旦和同济2022年的未就业率都超过今年,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未就业率则在2020年达到近年峰值。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部分重点高校今年的就业情况相比最困难的时候有所好转。
为什么重点大学的学生都爱继续深造?
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客观背景来看,重点高校深造的机会更多。
相比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拥有更多的学位授予点,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例如,在上海,985/211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仅包含一级学科硕博和专博专硕)总数普遍维持在100个左右,几乎是普通高校的5倍之多。
又因为师资队伍更充足,单个学位授予点的招生人数也往往多于普通高校。
例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2022年的招生人数为50人,是同期上海师范大学的3.13倍、华东政法大学的2.78倍。
并且,重点高校往往也更偏爱本校学生,保研名额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保研率均超过六成,意味着100个学生中就有至少60个学生能够继续深造。
第二,主观上,重点高校的学生也更愿意继续学习。
读研的原因很多样,如为了锻炼能力、进入理想的大学、换专业;或者是延迟工作等;也可能因为身边人都在考研,自己也随大众。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就业和兴趣爱好是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两大动机。
相较于普通高校,“双一流”重点高校的读研氛围会更浓烈,意愿更强。
根据《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在2021届毕业生中,“双一流”高校读研的比例是35.4%,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17.2%、地方本科院校的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