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上海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为33681人,毕业去向(含升学)落实人数为3242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26%,其中升学学生占78.7%。
近八成中职生选择升学,说明职业教育“普高化”?其实,这得细分中职生升学的具体去向。《报告》显示,升学渠道以职教高考(43.87%)和贯通培养升学(30.23%)为主。上海56所中职学校填报数据显示,升学学生中,进入专科占比87.06%,进入普通本科占比12.94%。“这说明,上海中职生的升学路径很大一部分还是在职业教育道路上进一步深造。”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樊秀娣表示。
中职生“继续深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在处于第四次工业时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懂AI技术是不行的。从国内各省市紧缺人才需求报告中得知,“两头尖”人才类型即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最大。同时,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要远大于高精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
樊秀娣指出,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比例也得到国内外较广泛的证实。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才支撑。另一方面,眼下上海本地的中职毕业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大多还可以,父母除了对子女的工作环境和收入的期望值较高,也看重孩子今后的上升通道,而现代高级技术技能型职业基本能够符合这样的要求。
上海作为一个科技经济发达的现代大都市、国际大都市,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需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技能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科技底线高度。上海市政府、各级区政府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很大,强调中职学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不少学校配有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上海的职业教育较早开始转型布局,一部分中职学校整合、升级为中高贯通、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比如,2019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试点成为“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2021年,虹口区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22年,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转型为新型高职。从2019年至今,上海减少了10所中职学校,新建9所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2024年,上海将新增20个中高贯通专业、8个中本贯通专业,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将增至10所,职业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
“这其实是上海的中职教育在搭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樊秀娣表示,说到底,发达的教育体系是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通道、上升通道,在这样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中能真正学到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
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以“双轨制”著名,一条轨是政府设立的职业学校,另一条轨则是企业为职业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行存在。职业教育包括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其中初级职业教育是从初中开始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常在学校和实习场所(企业)进行学习。中级职业教育是在初级职业教育后继续深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更注重专业化的技能培训,通常由职业学校提供。高级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技能的最高阶段,通常由高等职业学校、技术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等提供,旨在培养高水平的职业人才。
相比普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能与普通教育相匹配的平行教育体系,传统的学术教育仍然被视为更高一筹的学历形式。樊秀娣建议,要加快建设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结构体系,建立普教、职教纵横交叉贯通的“立交桥”,从体制机制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