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著
照片中的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叫桐桐。
1940年,上海,天蟾舞台位于四马路,从外面看像一个口吐银圆的大蟾蜍。这样的造型,就是跟另一家戏院丹桂舞台打擂台的。舞台外观的三层立面上,插满了京剧名角儿的牌子,像莲花瓣一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观众席也是三层,有三千多个座位,早早地,门外就挂起了“客满”的红灯笼,表明戏票都卖出去了。
“不进天蟾不成名”,不愧是北平来的名角儿班底,火爆得紧,上海戏迷这么刁的口味都被征服了。
桐桐和梅珍坐在一层第五排最中间的位置。她们是上海剧校的尖子生,入剧校考试时,桐桐是第一名,梅珍是第二名,进剧校后,桐桐依旧是第一名,梅珍依旧是第二名。这次北平的秋岚社来上海演出,带了《鸿鸾禧》《玉堂春》《四郎探母》《龙凤呈祥》《春秋配》等经典老剧,剧校全都买了票,让桐桐、梅珍和男生中的尖子广杰、广洋场场都来观摩。
梅珍只比桐桐大两个月,但因为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又精明外向,比桐桐早熟得多,是个典型的沪上少女。她眉飞色舞地给桐桐讲着之前来天蟾舞台看平剧的事,语气中全是得意。桐桐没有告诉梅珍,她其实老早就在天蟾舞台看过平剧了。她跟着姆妈从南京搬到上海后,因为表舅跟天蟾舞台的前台经理相熟,桐桐免费进来看过戏。天蟾舞台上有复杂的机关布景,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演出时灯光交织,光彩夺目。桐桐第一次见这种热闹的场景时,眼睛完全忙不过来。
梅珍的声音在耳边响着,桐桐不由得抬头看看剧院的穹顶。她印象最深的一场武戏,演员是从穹顶上吊着绳子飞下来的,真如武侠小说中的飞檐走壁一般。演员个个武功高强,武戏都是真刀真枪地打,刀枪碰到一起,都能听到清脆的“当当”的声音,火星在台上四下迸溅,台下的观众不住地叫好。表舅说,这是上海特有的“海派戏”,追求热闹、逼真和刺激。上海商业氛围浓厚,戏码不够硬,演员没有真本事,票根本卖不出去。上海剧院也会做生意,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来看戏,剧院还上演故事前后连贯的“连台本戏”,《西游记》《狸猫换太子》《目连救母》,一个戏能连演好多天,剧院能赚到更多的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