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痛悼! 大师逝世, 曾在浙大求学! 一生堪称传奇

潮新闻

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戴立信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4年5月13日在上海逝世

享年100岁

走过期颐之年的戴立信

堪称传奇

↓↓↓

60岁重返科研一线,6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4岁成为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第一个获奖人时,他仍然以每周三次的频率去所里工作。

戴立信是两获诺奖的巴瑞·夏普利斯“认识最久的中国朋友”,97岁在科普微电影《无处不在的手性之有机师姐》中倾情出演“图书馆管理员”。

科普电影剧照。

5月15日

记者在戴立信先生追思厅看到

有人留言:

做人要知足

做事要知不足

做学问要不知足

深切缅怀戴先生

这正是他一生秉持的信念

曾与李政道一起复习功课

1924年11月13日,戴立信出生于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母逃难至上海祖父家。1942年9月,戴立信考取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然而不到一年日军进军租界,他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跋涉,辗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最终在西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借读。

当时,戴立信和一些来自上海的同学在民房租住,晚上围坐在一起复习功课直到深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曾一道住在民房,读大学二年级时,就把浙大物理系教材中的习题全做完了,后来去了西南联大。

在这样的氛围下,戴立信不敢懈怠。当时浙大化学系主任王葆仁教授的有机化学课几乎每个月有一次小考,如果每次小考80分以上,期末大考就可以免考。最终,全班只有戴立信一人做到。

“化学界的外交家”

大学毕业后,戴立信做过代课教师和钢铁厂分析员。1953年6月,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3年下半年,所里开展了金霉素研究。那时的中国,抗生素才刚刚出现,金霉素、链霉素都只能依赖进口。

戴立信发现,金霉素在碱液中容易被破坏为异金霉素,于是建议将弱碱碳酸氢钠用于提取金霉素,上海第三制药厂采纳了这一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就在离金霉素全合成仅一步之遥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国防任务。

正是从这时起戴立信开始从事科技管理。他担任科研处处长期间,在科研方向调整、项目争取和计算机图书情报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老同志评价,戴立信的科研管理能力像是一台“386”型计算机,这是当时国内功能最好的计算机。

戴立信被誉为“化学界的外交家”,牵头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早在巴瑞·夏普利斯还未拿到第一次诺奖时,就邀请他来上海开讲座。

60岁重返科研第一线

1984年2月,60岁的戴立信恳辞了行政职务,重返科研第一线。戴立信曾感叹,以前世界市场的薄荷价格由中国人来决定,国外用不对称方法合成薄荷醇后,价格就不完全由我们说了算,可见创新研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为此,戴立信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手性合成

“从管理到科学研究这个转变,对一般的人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戴先生的科学人生是一个传奇。”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所长丁奎岭对此感佩不已。

作为大陆学者,戴立信第一个发表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及手性合成的论文。他还经常鼓励学生,要做科研上的世界冠军。

戴立信还是一位对学科发展做出前瞻引领的战略科学家,他长期关注有机化学的总体发展,很早就提出了“绿色化学”,耄耋之年组织翻译了有机化学的经典教科书。

戴立信曾经说过:

“时间的属性是不可逆性,

若是稍稍宽慰一下自己,

这一生总算没有太多的偷懒。”

先生从来不负时光,

也将永远留在时光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