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教育资讯

专家: 当下通识教育面临三大张力, 须更好回归教育初心

5月15日,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学术讲座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通识教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套高等教育理念和操作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核心课程为支撑,以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目前,全球不少高校均已设置通识教育相关课程。

孙向晨首先对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他认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其主要依托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并少量开设课程,形式较为松散,缺少实践抓手。而通识教育则旨在促进人的多方面培养,包括知识学习、视野拓展、人格塑造,主要以公民教育、素质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等相结合为特点,以显性通识教育和隐性通识教育为主要教育类型,以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开展通识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培养核心素养为教育路径,目前已形成包括国内外大学实践及理论研究在内的多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当学生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从不同的知识里面汲取养料,反思生活、陶冶性情,开阔心胸,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涵养人格。

孙向晨认为,当下通识教育面临三大张力,主要存在于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自由教育与知识本位、大众化与精英化等三对关系中,由此带来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在知识爆炸式发展背景下科学主义的泛滥与人文主义的萎缩,片面专业教育的不良影响导致人的工具化、功利化,最终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面对这些挑战,通识教育必须回归教育初心,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建议可以从价值观建设、拓宽视野、增强可迁移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在价值观层面,通识教育的育人意义重大,可以与专业教育融合共同实现“立德树人”。在拓宽视野层面,通识教育可以“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各学科领域知识及思想,形成“整全”眼光,跳出学科局限,拓宽其广度及纵深感,并形成对于学习各环节的高度自觉。在可迁移能力方面,通识教育可培养学生学习力、倾听能力、表达力、领导力等各个方面。写作是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识教育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前期学习能力的判断、知识逻辑的整合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孙向晨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教育更显其重要性。通识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人的主体性;第二,有利于推动人文科学融合与对话,避免技术伤害人类;第三,有利于培养跨界能力、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范宝舟,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李家珉等参加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为第23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