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 > 考级

#解手#“解手”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

#解手# “解手”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比如吃醋,讲的就是唐太宗为大臣房玄龄纳妾,妻子死活不同意,唐太宗气不过准备了一杯毒酒对房玄龄妻子说:如果你能喝下去我就不给房纳妾。妻子一饮而尽,结果发现不是毒酒而是醋。后来人们用吃醋代表男女之间的妒忌。你还听说过哪些俚语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01,解手——上厕所

—————————

我提一个——解手,在民间有上卫生间的意思。上卫生间为什么叫解手?

据说是因为这个词来自于古代的强制移民过程,为了防止移民逃跑以及方便管理。移民都被绑着手,需要上卫生间的时候就对官兵说要“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时间久了简化之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因此流传。

02,解手说法的几个版本

———————————

这种说法的版本有好几个,最典型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

洪洞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元朝末年,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亡相继,十室九空。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其他还有清初张献忠的事情

据说顾颉刚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陪都重庆时,与友人闲聊时谈及“解手”时是这样解释的: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与人谈,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须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

03,解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关于解手一词,出现应该在明清之前,在古汉语库查询发现,在南宋话本中就出现解手一词了,可见该词已经流传。

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下文那同年偶翻桌上的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魏生措手不及,通红了脸,说道∶“这是没理的事。因是小弟戏谑了他,他便取笑写来的。

因此解手代表小便应该在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可能随着移民扩大化了,陈世松等持有此看法。

04,其他关于解手的说法

———————————

除了移民说之外,解手一词还有音讹说、双音说等说法。

音讹说是指“解手”的“手”本为“溲”,“解手”实际上就是“解溲”,因音近讹变为“解手”。骆伟里等持有此看法。( 三个臭裨将——三个臭皮匠)

ps:然而事实上解溲出现的时间要晚于解手,先后顺序不太对。

双音说认为“解手”由排便义的“解”双音化发展而来,持这种看法的是杨琳。他认为解本身就有排解的意思,引申为大小便。而加上一个手,是汉语双音化的要求。(滚,滚蛋)。

ps:这个就不好解读了,因为解这个单字本身出现的很早,为什么是解手不是解裤带,有人说跟“净手”有关,可是净手也不是很早哎,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过程了……

不过,从词源上,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只不过并非明清时才出现,而是很早的时候的事情。

《宋书·王宏传》: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未得解手。

然后把一个雅词来代表一些不太方便说出的吃,很常见。

想起了可怜的晋景公

《左传》:“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不过解手这个词,在唐朝时候出现,但不是大小便的意思,而是分手的意思。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

已经无法直视这个词了……

#每日一俚语# #经典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