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 > 高考

他高考作文仅6分, 字体无人能识却被破格录取, 可他却气走了导师

在高考作文上“炫技”的事,这些年大伙应该都没少听说。

比如用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再比如“看得懂算我输”的《生活在树上》。

不过客观地说,敢在高考上用这种方式去“秀”,通常情况下都是艺高人胆大,没有相当的知识和思维储备,还真玩不转这样的花活儿。

不过,也有些“炫技”,是真的在给阅卷组增加负担。

比如在四川成都的高考中,就因为一种另类的炫技,而出现过一次“反转再反转然后再反转”的考生故事。

一篇“奇葩”高考作文,惊动了古文字专家

这场另类的炫技,发生在12年前。

当时的成都高考阅卷办公室里,正在为一篇“字面意思上”看不懂的作文而头疼。

让人看不懂的,不是这篇作文的立意,也不是晦涩的生僻词汇,而是通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似乎都不是汉字。

这事其实挺不容易处理的,因为在高考的作文里,从来也没规定过不能用标准简体字以外的字体。

而面对这种“疑似古文字”的作文,从阅卷老师到阅卷组长,都没法给出确切的评分。

为了保障高考的公平,同时也为了维护这位考生的利益,最终阅卷组为了读懂这篇作文,不得不向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求助。

然而古文字专家在见了这篇作文后,也倍感意外。

因为这篇文章里所涉及的文字类型,不仅有甲骨文,还有金文,以及各种字体里最难以辨认的篆体字。

这显然是位奇才。

不过正当各位阅卷老师以为找到宝贝的时候,第一次的反转来了。

因为大伙突然发现这篇作文被“翻译”过来后,实际上是跑题的。

闹了半天,阅卷组使了这么大的身段,原来只是在研究一篇价值并不高的作文?

最终,这篇作文只得到了6分,不过由于过于出彩的“写作技巧”,当年它还是被网友称为了“最牛高考作文”。

但是6分的作文,能给他的高考带来什么?破格录取的佳话,真的能上演并续写下去吗。

恃才傲物,再迎两次“反转”

这篇用古文字写作文的考生,叫黄蛉,是绵阳南山中学的一名复读生。

平心而论,敢在高考的考场上用古文字作答,理论上至少会是一名“偏才”,所以如果能有大学破格录取他,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黄蛉的破格录取,并不顺利。

因为他认为用甲骨文写作文的本意,一方面是炫技,更重要的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并且更认真地去分析自己文章背后的思想。

总之,他对自己的破格录取有些过于乐观。

信心满满的黄蛉,首先找到的是湖南大学和复旦大学。

不过由于他在面试中,并未展现出对古文字精准的理解,而且428分的成绩也确实太低,所以均未能被录取。

而在面对主动投来橄榄枝的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时,他又以学校里没有文字方面的专业,拒绝了对方学费全免的邀请。

最终,他选择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双特生培养方案”的身份,在大三时转入了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428分的高考成绩被破格录取,这尘埃落定的结果,看上去似乎是这位才子在求学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反转。

但是从他在高考时的“炫技”来看,过于特立独行的性格,也为他的大学之路增添了许多变数。

作为四川大学的“双特生”,学习过程和普通学生并不太一样,黄蛉除了公共课之外,接受的是大学教授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为了培养黄蛉,四川大学特地返聘了已经退休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作为他的导师。

但以“热爱古文字”、“熟记古文字”见长的黄蛉,却在进入了专业系统的学习后,产生了倦意。

在面对何崝教授时,他毫不遮掩自己对古文字基础知识的不屑,更对珍贵的先秦文献提不起兴趣。

当被问及为何会对自己多年的爱好和理想产生抵触时,他的回答是自己正在研究《文心雕龙》。

作为一部理论批评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确实会对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更别提对自诩有才华、有思想的黄蛉,会对它产生多大的兴趣了。

但他或许忘了,自己能进入大学,是破格录取的,而学校为了培养他,也是花费了财力和物力的。

更没闹清楚的是,大学虽然惜才爱才,但他的才华,压根就不足以获得“议价权”。

最终,何崝教授向四川大学递交了辞呈,拒绝再担任黄蛉的一对一导师。

并且留下了一句评价:浮躁,基本功不扎实,不适合静下心来做学问。

尾声

如果说人才被埋没,那无论对学校还是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但是黄蛉这种人才的陨落,还真说不好到底是一种惋惜,还是一种必然。

过分地心高气傲,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是黄蛉的硬伤。

虽然这种心态,在年轻人的身上也很常见,但当浮躁到了一定程度,且不知收敛之后,就是轻狂和自负了。

所以,我们鼓励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同时,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提倡他们展现个性,也要切忌华而不实。

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天才虽然耀眼,但不积跬步,终将无以至千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