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一篇被网友称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帖子在网上一经发酵便引来轩然大波,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考生黄蛉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用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竟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黄蛉也因用甲骨文写作文而在网络上走红,被称为“古文字达人”。这篇作文通篇是以甲骨文为主,此外还包含部分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字体。在经过专家的一番评判之后,这篇堪称“神作”的作文最终被判了6分。
甲骨文作文
尽管黄蛉最后的总成绩仅有428分,但仍有很多高校先后对他进行了面试和测试。最终,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就读该校于文学与传播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两年之后,黄蛉被破格转到四川大学本部学习,由川大历史文化学院返聘教授何崝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可是没过多久,何崝教授就向学院递交了辞呈,并表示:“我不会再教他了。”
消息曝出后,黄蛉与他的“甲骨文作文”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有人不禁发出疑问:“这位‘古文才子’究竟是真奇才还是伪文学?”
真相到底为何?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1989年出生的黄蛉在四川绵阳盐亭长大,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深圳打工。因此,黄蛉从小就养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他经常在教室里练习打禅,个性特鲜明。”黄蛉曾经的一位同桌这样形容道。
黄蛉
不善表达、个性十足的黄蛉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就读时成绩并不十分优秀。200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黄蛉因没上一本线而选择了复读,也就是在高四这一年,让他遇到了一位改变自己命运的老师——蒲体超。
蒲体超是黄蛉复读班的语文老师,两人也是从此刻才开始认识的。尽管师徒二人才刚刚结缘,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微妙感觉,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古文字。很快两人便因此熟络了起来...
黄蛉是从高二开始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但真正喜欢上甲骨文是由蒲体超影响的。“蒲老师会将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带入到文言虚词中,既形象又有趣。”黄蛉这样对记者说。
在上课之余,黄蛉经常会找蒲体超共同研究甲骨文。而蒲体超在向黄蛉讲述这些东西的时候,黄蛉也总会听得“如痴如醉”。
黄蛉
就在这样的熏陶下,黄蛉对于甲骨文的热爱近乎到了痴狂的地步。据悉,09年之前甲骨文只有一千多字,而黄蛉已经能熟练掌握七八百字。可想而知,他背地里下了多少功夫。
有了大量的积累之后,黄蛉开始以甲骨文代替汉字,以至于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不仅用甲骨文记历史笔记,还时不时用甲骨文写同学的名字,以及同学录上的毕业留言都是由甲骨文所写。
当然他也有不会写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时他就会自己“创造”。同学们渐渐得知他有这个特长之后,都对其大肆称赞。每每这时,黄蛉都会表现出极度优越的得意感。
然而在“甲骨文作文”风波之后,黄蛉却表示:“用甲骨文来写作文是我事先并没有想到的。”但黄蛉又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用甲骨文来写作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那他为什么要说“并不是他事先想到”的呢?他又是因何会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呢?这一想法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呢?
黄蛉
据黄蛉后来描述,高考时,他先写的作文,花了90分钟,占了整个语文科目考试的大半时间,起初想写微型小说和散文,体裁有优势,容易拿高分,但考虑到有些字用甲骨文写不出来,就放弃了,写议论文要容易点。
而黄蛉之所以会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原因,他是这样解释的:“原因有三:其一,出于本身对甲骨文非常敏感和热爱,所以就想着在高考作文中“一展才华”;其二,因为有些阅卷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看一下开头和结尾,整体内容不会细看,为了得到阅卷老师的关注,才会“另辟蹊径”;其三,怕作文不出彩,才选择了这个冒险的做法。”
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他没有说,“黄蛉一直的意愿就是考上一所上海的大学,最喜欢复旦大学。”蒲体超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样写到。
其实,黄蛉喜欢复旦大学的原因是源于刘钊教授,因为他早就知道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名在三轮车上研究甲骨文,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因此,黄蛉用甲骨文写作可能是“蓄谋已久”。
刘钊教授
正是因为这是黄蛉第二次参加高考,所以他的志向也是非一本不读。可是他在经过一年的紧张复读之后,成绩却依然稳定在二本线上。于是,黄蛉为了争取“破格录取”选择了剑走偏锋——写甲骨文作文。
黄蛉还说:“我喜欢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显然,“甲骨文作文”就是他最后的“大招”,是他可以用来一鸣惊人的宝贝。
谁知,黄蛉虽打得一手好算盘,结局却并没能让他如意:他非但没有得到刘钊教授的“青睐”,甚至还一度处在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地。
2009年6月17日,著名的文字资料网站“国学数典”论坛爆出一篇帖子,发帖者称当天高考阅卷语文组遇到一篇用古文字书写的作文,由于当时的高考制度并不限制书写字体,便将其报告给了语文质检组。
古文字有关专家通过翻译后,他们发现这篇作文虽然是以“熟悉”为题,但内容却离题很远。最终,经阅卷组判定这属于偏题作文只给出了6分。
黄蛉
虽然只得了6分,但还是让不少学者叹服。并且这篇作文里除了甲骨文外,还有青铜铭文、大篆等其他字体,虽有些错别字,但好在书写十分规范、整洁。
“甲骨文作文”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引来众多媒体和高校的关注。很多人都认为黄蛉在甲骨文的研究上造诣极高,日后必是古文字学的可造之才。
出于对奇才、偏才和怪才的好奇和欣赏,尽管在得知黄蛉高考成绩只有428分时,仍有不少高校向其抛出橄榄枝。
据有关报道称,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曾表示愿意录取黄蛉,并开出全免学费的优厚条件。黄蛉也表示过自己也曾有意向贵校填报志愿,但在得知四川大学有可能会“特招”他时,黄蛉便在第一时间放弃了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大天府学院
黄蛉随后也表示了对该校的歉意,希望贵校能够理解他的选择。谈到为何放弃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时,黄蛉是这样解释的:“该学院的专业与我的理想不符,我一直希望就读与古文有关的专业.....”
2009年8月,在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四川大学的一批古文字专家对黄蛉进行了测试,但在测试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是否会将黄蛉录取。
与此同时,黄蛉并没有在家安心等待川大的消息,而是在老师蒲体超的带领下前往上海拜访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刘钊教授。
刘钊教授
在看过黄蛉摹写的古文字作文之后,刘钊对有些许拘谨的黄蛉赞不绝口:“有一定天赋,我很欣赏。”刘钊同时也表示:“本科难以破格录取,到考研究生的阶段,我可以帮你推荐。”所以,黄蛉此行试图“破格录取”的目的以失败告终。
辞谢刘钊教授之前,刘钊还特意叮嘱黄蛉说:“如果有其他好学校愿意破格,希望你能调整好心态,在大学里打好基础。即使没有,也不要气馁。”最后,刘钊教授还送给黄蛉一本自己著的《古文字构形学》,让黄蛉通过电子邮件跟他学习。
虽然“复旦特招”的美梦就此陨灭,但黄蛉依旧没有放弃自己期望的“特招路”。之后,他又应邀到湖南大学进行专家面试和专业测试,可结果依然未被录取。
回家之后,黄蛉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四川大学上。如果最后四川大学没有将他破格录取,那黄蛉就只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想到这,黄蛉开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四川大学
时间一天天过去,黄蛉也从刚开始的满心期望演变到后来的一脸失望。就在他准备再次进入复读备考时,他竟收到了来自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彼时已是九月中旬。
黄蛉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读期间,表现得非常谦和低调。当有同学试探性地问他是不是甲骨文作者时,他也矢口否认。“刚开始我的同学都不知道,但报道出来之后,大家就都知道了,而之前有几个人认出我来,我都没承认,所以现在就感觉很不好意思。”黄蛉尴尬地说道。
同时黄蛉也表示,希望大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甲骨文作文”这件事,他希望风波能够早日过去,自己也能专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在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之后,黄蛉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四川锦城学院破格转入到四川大学本部学习。学校不仅为其制定了一套专门的培养方案,还特地返聘了历史文化学何崝教授对其进行专职培养。可见,川大对黄蛉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何崝教授
然而,还没等黄蛉从喜悦之中回过神来,他的专职教授何崝就表示:“我已递交辞呈,不愿意再教黄蛉。”黄蛉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竟会惹得教授如此愤怒呢?何崝教授辞职之后,黄蛉又该何去何从呢?
原来,何崝教授之所以会如此的生气,是因为黄蛉在接受采访时“信口开河”。“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的东西,他竟然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这是在吹捧自己。”何崝教授有些失望地说。
针对黄蛉这一行为,何崝教授表示“浮夸,靠不住”,并且黄蛉在这两年的精心培养下,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如意,在甲骨文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造诣。
何崝教授
何教授在辞职之后,黄蛉也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黄蛉表示“可能会往研究生方面发展”。
黄蛉的求学经历传开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此事,有人羡慕,有人眼红,也有人期待同样的机遇。而关于黄蛉“破格录取”是一件好事吗?社会各界有话说....
很多人对黄蛉表现出的勇气表示赞赏,更多的是对黄蛉的甲骨文功底表示由衷的敬佩。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倪红军也表示,“高校应该给予偏才、怪才更多的发展空间。”
还有部分支持者表示,像黄蛉这种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才,国家需要好好培养,因为奇才、怪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正如川大一位领导所说:“教育改革就是要因材施教,要让有个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黄蛉(左一)
但反对派认为,如果用甲骨文写作文就可以破格录取的话,那用方言、英语、德语...是不是也可以。如果考生这样想的话,岂不乱套?如果都要一一专门请专家翻译解读,高考阅卷成本是不是太高?
也有人认为,比黄蛉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破格录取”对其他同学不公平。他们还认为,高考是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也应该是真才实学,如果黄蛉真有特殊才能的话,就应该到自主招生平台上展示,而不应该在高考中哗众取宠。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教授曾建议,以后语文作文中应该加入“必须使用简体字”这一项,这样就能统一文字的规范性。
总之,人一旦被抬得很高,就会忘记来时的路;所以当被重重摔下时,很有可能会“粉身碎骨”。这个世界并不缺奇才、怪才,但能进入专业的领域系统学习却不容易。而像“黄蛉”这种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机会已属不易,他们更应该好好把握,创造出自己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利用良好的平台享受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