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 > 高考

54岁的梁实, 参加了25次高考, 他的妻子为什么还支持他这样做?

“学而优则仕”,这是自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无数中国人的终极理想。为了实现这一追求,有大把读书人考了一辈子的试,即使头发花白、年逾古稀还要继续上考场。

在四川成都,有一位名为梁实的小老板同样放不下心中这腔热血。他早在20年前就已身家百万、奔向小康,但有一件事始终未能如愿——通过高考考上心仪的大学。

至2021年,54岁的梁实足足参加了整整25次高考,身边的人一直在劝说他放弃,可他的妻子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支持他来年继续征战。

梁实为什么对高考如此情有独钟?这25年如一日的坚持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缘起:儿时被摔碎的大学梦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随之恢复,“大学生”这一身份成为中国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期盼。谁家出了个大学生,这是要在全村甚至全县城庆祝的大喜事。

对梁实的父母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中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干部,同样的期许自然落在家里五个孩子头上。

梁实出生那年,他的父亲被撤销职务,全家老小靠母亲一人微薄的薪水供养。

为了给孩子们买《红领巾》、《科学杂志》等学习刊物,母亲经常深夜跑到山里捡柴,第二天一大早再卖掉。

寒门出孝子,母亲的辛劳被五个孩子看在眼里,他们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一家人虽过得清贫困苦,倒也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梁实在家中排行老四,他不是兄弟姐妹中最天资聪慧的那一个。他的大哥经常考全校第一,然而在紧锣密鼓备战高考前夕,一张政审不合格的报告让他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辍学的大哥入伍参军,后来转业做了干部,生活过得顺风顺水。不过在梁家人心中,走出一个大学生依然是割舍不掉的梦想。

梁实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这个责任。

《红领巾》中爱迪生、爱因斯坦的事迹深深激发了梁实探索知识的欲望,他对母亲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于是在高中入学那年报了理科。

梁实的成绩不如大哥,学习劲头却丝毫不比他弱。

母亲也相信老大的遗憾会被争气的老四弥补,她尽心尽力地为梁实创造条件。在学校里,梁实吃的是最好的饭菜、穿的是最好的衣裳,每月还会收到母亲寄来的各种杂志刊物。

1983年,梁实在文宫中学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昼夜不停备战三年的他准备得十分充分,入考场前他信心满满地向母亲打了包票。

胸有成竹的梁实觉得这次考试将是一个终结,事实证明它只是一个开始。

梁实一生中的25次高考正是从此刻起步。过度的期待导致了严重的紧张,梁实这一年发挥失常,连预考都没有通过。

看着成绩单前失落的母亲,梁实抹去眼角的泪水,毅然决然地背着书包跑到简阳复读。似乎是命运成心捉弄这个勤劳的孩子,梁实的第二次高考又以极小的分差落榜。

有再一再二还能有再三不成?梁实和母亲都是这样的想法。

母亲凑了一笔钱,送梁实到学习氛围更好的内江中学复读,梁实也戒掉了打篮球、看闲书的习惯,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对考试科目的钻研当中。

1985年,18岁的梁实第三次坐在高考考场上。同场的考生听说这个小伙子只有18岁却考了三次,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今年一定马到成功。

梁实这次考得很顺利,能力范围内的题都一字不差地做了出来。对过答案,大概的分数放在往年是绝对够走一个三本的。

梁实和母亲就这样在兴奋、期待的情绪中等到了出分放榜那天。

看到和自己估得大差不差的分数时,梁实几乎要激动得流出热泪,接下来的一切却又让他彻底傻了眼——原来今年大家考得普遍很好,梁实的排名并没有随着分数的提升而进步。

经过一番痛苦的填报志愿、争取机会,命运多舛的梁实又一次倒在了最后关头,为此还生了一场大病,他躺在家里整整一个月不出门。

连续与梦想三次失之交臂,这件事放在谁身上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母亲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龄,长期的超负荷劳动让她落下一身病、身材佝偻不堪。

梁实明白,高考梦在母亲心中早已彻底破碎了,自己是时候放下书本、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做些什么了。

他偷偷收拾好行李,准备趁着夜色不辞而别,殊不知这一切早已被母亲看在眼里。当梁实扛着麻袋推开家门,母亲从身后一把拽住了他。

“妈我不读书了,我去打工赚钱。”梁实不忍心回头看她,便直直地杵在原地说出这番话。

母亲硬是把他的行李拽下来,告诉他:“你爸爸找了关系,你可以去技校读书,那里也有大学文凭。”

彼时的梁实不知道技校与大学的区别,当听到母亲说那里也能拿大学文凭时,他瞬间就心动了。其实这番说辞,只是父母不忍心让18岁的儿子这么早闯荡社会,故而编出的善意谎言。

梁实欢天喜地地奔赴乐山轧辊厂技术学校报到,他一直以为自己上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直到两年期满结业时才被父母告知真相。

梁实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他再一次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

从技校毕业的学生,轧辊厂分配工作,这是无数人艳羡不来的铁饭碗,父母希望的就是儿子能以这种方式走出挫折、迎接崭新的人生。

可是对梁实来说,高考是他挥之不去的梦想底色。

梁实毅然辞去了轧辊厂分配的工作,他扛着行李来到内江,决定在这里边打工边复习高考。父母威胁他再这样执迷不悟就断绝关系,梁实的倔强、不服输,让他的立场不为所动。

儿时的梦想被命运摔成碎片,有的人只想尽快把碎片清扫干净,但是梁实想把碎片一个个拼好,还原它最本真的模样。

追梦:高考屡败屡战与商业大获全胜

放弃工作的梁实辗转内江、乐山、成都多座城市,他有技工证、又肯吃苦,到哪里都能找到不错的行当。

父母嘴上说着与他断绝关系,实际上隔三差五还是会给他寄钱,誓要争一口气的梁实总是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为了给备战高考腾出时间,梁实不敢找长期合同的工作岗位,他先后在机械厂、木材厂、家电厂打零工,攒下的工资都用来购买学习资料。就这样边打工边复习,时间转瞬过了五年。

五年间,梁实又连续报名参加了五次高考,遗憾的是,这五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更让梁实担忧的是,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以来,自己的学习状态、记忆能力大幅度下滑,考出来的成绩一年比一年低。

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在梁实身上同样适用。时光的流逝让他不再是当年那个18岁鲜衣怒马的少年,他已然蓄起胡须、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

1991年,梁实的人生迎来重大的转折点。24岁的他遇到了一个知冷知热、心疼自己的女朋友,两人的恋情发展迅速,当年便订下婚事、并于年底举行大婚。

梁实是个有担当的好男人,他深知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绝不能让媳妇跟着自己过苦日子。

为此,他报名参加了内江一家木材公司的招工考试。有知识、有证书的梁实顺利通关,成为一名薪资待遇优厚的正式员工。

看着儿子结婚成家,父母心想他总算该破除高考这个“心魔”了吧?可梁实还是那个梁实,他一边赚钱养家一边挑灯夜读,又报名参加了1992年的高考。

按照教育部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社会人员不得参加高考,除非有相关部门给予证明。木材公司自然不愿意为梁实这个能干的好员工分心,一开始死活不同意给他开证明。

梁实软磨硬泡了好几天,他对公司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领导终于被他这种执着、坚韧深深打动,破例为他开具了证明文件。梁实兴高采烈地奔赴考场,等待他的仍是一场失败。

这次高考结束没多久,国家便发布一项重要政策——大龄考生特别是已婚考生不得再参加高考。

梁实没有因此放弃梦想,普通高考行不通他就去参加成人高考,并意外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他被南京林业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录取,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为他庆贺。

觥筹交错中,梁实始终眉头紧锁、闷闷不乐。他认为成人高考难度太低,就算考上了也不算是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听完梁实的独白,大家连忙劝他不要犯傻,可他们心里也清楚,梁实就是那个又傻又倔的人。由于反复纠结,梁实没有如期去南京报到,他一年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

屋漏偏逢连夜雨,梁实所在的木材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他一下子成了个无业游民。那时他的宝贝儿子才一岁多,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花钱。

无可奈何,梁实只好找朋友借钱创业。

时至今日,梁实回忆起这段艰苦时光仍是心有余悸:“娃娃一岁多,我总要给他吃饭哇!”也许是梁实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老天爷这一次总算是开了眼。

他拿着东拼西凑的一万块钱到内江做服装生意,赚到一笔小钱的他又去华阳胶厂干起了推销。经过两年时间的打拼,梁实一家人逐渐摆脱困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四川省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了梁实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他那一肚子的墨水终于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梁实慧眼独具,把全部家当押进建材生意,仅在1997年一年他就大赚一百多万元。

1998年,梁实在双流县打造起一家属于自己的建材工厂,他的老婆刘群也在市里开起一家大门市。

两口子个个都是精打细算、能言善辩的好手,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此时的梁实不过30岁出头,源源不断的营收让他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平时厂里有事他就去转转,没事的时候就去茶楼喝喝茶、搓把麻将。

听说他这个小老板参加过八九次高考时,牌友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滋润的小康生活让梁实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他心心念念的高考情结时常在梦中浮现,可它为梁实带来的已不再是痛苦和遗憾。

或许每个人都要成长,继而丢掉那些少时不切实际的抱负。

发家后,梁实的朋友圈子里不乏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他最喜欢的事就是与这些高材生喝碗好茶、摆摆龙门阵。

与朋友的交谈中,梁实逐渐明白一个道理: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亦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那些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的混得还不如他。

他在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一张张不达标的成绩单,更有一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志气。

这种志气是刻在川渝人基因中的精神本色,也是梁实得以迅速发家致富、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的根本缘由。有人笑梁实是个傻子、是个铁脑壳,但谁又能说他比梁实活得更加透彻呢?

2001年,教育部一纸公告将隐藏在梁实血液中的火焰再度点燃——放宽高校招生条件,取消“未婚、二十五周岁以下的条件限制”。

距离梁实上次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久疏战阵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

梁实唯一所顾忌的,是老婆、孩子不同意自己参加考试。还未等他主动跟老婆商量此事,老婆的一番话已让他感动得泪流满面:“你的事业走上正轨了,可以花点时间做喜欢做的事。”

他把生意上的事全部交付给妻子,自己则在家里全力备考。距离2002年考试还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梁实有信心恢复状态、一鸣惊人。

整整九年时间,他那少年般的满腔热血不曾削减一分一毫。

坚守:乐此不疲的追梦人

盛夏骄阳似火,梁实顶着一脸黝黑的皮肤赶到考场,监考老师一老远就看见了这个与众不同的考生。

梁实正准备出示准考证、身份证,监考老师的一番话让他哭笑不得:“你这个家长咋回事?”

经过反复沟通、对比准考证上的照片,监考老师终于一脸茫然地放梁实进了考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居然有比监考老师还年长的高考考生。

坐在久违的教室中,梁实的心上蹿下跳,他对高考再熟悉不过,可此刻又不免有些陌生。身边的考生都在全力以赴地奋笔疾书,视力模糊、浑身酸痛的他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

等回过神来、准备写语文作文时,考场“离考试结束只剩15分钟”的广播也随之响起。梁实草草写了个开头,检查一遍姓名和准考证号就交了卷。

其他科目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梁实这才意识到人不服老不行。9年没有学习,变化的不只是自己的记忆力、集中力,各科目都变得比之前难得多、题量大得多。

因此当成绩单发下来时,梁实对自己这次370分的成绩颇为满意。他摩拳擦掌准备来年再战,结果厂子出了一些状况。

繁忙的工作迫使他把参加下一次高考无限推迟,直到2006年才回归考场。

这次梁实考了整整400分,比四年前进步了20多分,朋友们调侃他:“四年进步20分,再来四十年你就上清华了!”梁实和朋友一起哈哈大笑,他乐于将自己高考这件事作为生活的谈资。

2010年,梁实在双流的工厂宣布歇业,积累下千万家产的他正式进入退休生活、全身心备战高考。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在一家茶馆办起了永久会员卡,专门有一间静谧的小阁楼供他安心学习。

每天早上八点,梁实扛着小书包准时到茶楼报到。学累了的话,他就到楼下跟客人们聊聊天、喝喝茶,甚至去搓两把麻将。

大家都愿意跟这个性格开朗的“学生”聊天,话题绕来绕去总是逃不出调侃他的高考经历。

这样边养老边学习的生活持续了整整5年,梁实的高考成绩稳定在400到450分之间,一直没有太大的起伏。2016年,有人为他出谋划策说学校的氛围好,不如找个高中试试。

闲着也是闲着,梁实立即开车找到附近一家中学。一番好说歹说,班主任总算同意了他入班的要求。

既然在高中学习,就要按高中的规章制度来,50岁的梁实就这样又过起了高中生的作息。

他每天五点多钟起床赶到学校,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出操、早读,一直学到晚上十点才放学回家。学校里没有空调、没有茶水,梁实度过了含辛茹苦、刻骨铭心的一年。

这一年,梁实如愿取得了重大进步——他以453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二本线,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次高考成绩。

梁实并没有填报志愿,因为他说:“一定要读一所一本!”他的理想院校是四川大学。

2021年,54岁的梁实第25次出现在高考考场。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的目标还是川大,这次肯定能考600多分!”

记者调侃道:“你每年都这么说。”旁边的围观者哄堂大笑。

考试结束没几天,梁实就在社交平台回应了广大网友的关切,他说今年考得依然不理想,甚至连最拿手的英语都有40多分的题没写。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梁实宣布“明年打算改考文科!”

梁实的故事早已在四川乃至全国流传开来,每年高考前夕,他的手机都会被各大媒体打爆。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高考大王”、“天下第一铁脑壳”。

对于这些称呼,梁实的回应是:“我这么坚持,说白了就是没有读过大学,心不死,总有一个大学梦。大家的称呼对我而言是一种激励。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在梁实背后,是一直矢志不渝支持他的老婆和儿子。2011年,梁实和儿子一同走上高考考场,如今儿子早已大学毕业,还读完了研究生学位。

儿子鼓励父亲多考几次试试,他还传授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梁实平时做练习题总是喜欢直接看答案,儿子立刻制止了他这个坏毛病。

如今梁实逐渐养成了独立做题、合理使用参考答案的习惯。

与梁实结婚30年之久的老婆同样全力支持他参加高考,每次他学完习回家都能吃上热腾腾的可口饭菜,缺什么学习资料了也都是老婆想尽办法为他买来。

接受采访时,梁实的老婆说:“我很支持他的决定,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追求梦想总比天天打麻将好得多!”唯一让老婆感到不满的是,梁实总喜欢在媒体面前夸下海口。

在家里只要一看到关于他的新闻,老婆就立马换台,并狠狠地斥责他:“你悄悄考也就算了,还到处跟人家说,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考不上!”

梁实总是呵呵大笑,拍着胸脯保证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

54岁的梁实还在追求大学梦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着,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在作秀。正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梁实的快乐只有自己最清楚,他的人生是充实、精彩的。乐此不疲,夫复何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