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畔,一座由四川大学与成都东部新区共建的医教研产一体的未来医学港湾正慢慢成形。作为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的硕果,这里正以校地合作模式,逐步构建我国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的高原医学、灾害医学、深地医学,并创建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这也是四川大学作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大学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着力搭建学术研究平台,积极参与科技强省建设,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奋发作为,彰显担当,奋力书写在国家战略机遇下的“作为”与“担当”。□李子(图片由四川大学提供)在全国率先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以“川大担当”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2021年1月,四川大学宣布启动以“物质结构透明计划、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五大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创新2035”先导计划。“充满期待!”作为“创新2035”先导计划五大计划之一,在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启动仪式上,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要在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打造、科技人才引培、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川大学为何要启动先导计划?在全国率先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既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抢抓机遇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大科学问题,突破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先行先试探索,必将引领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据了解,“创新2035”先导计划将以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牵引,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及时对接国家重大计划和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产生一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推动学校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四川大学要有所作为。“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过程中要勇于提出川大方案,真正做出川大贡献。”四川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新一期“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四川大学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发展,就要去探索一条在我国西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目前,四川大学已经聘请多位两院院士和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作为“创新2035”先导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此外,为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四川大学已经组建多学科、跨学院团队,对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支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和四川省、成都市“十四五”规划,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瞄准未来,根据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整体方案(2021—2025),四川大学坚持“双一流”建设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结合,全面加强对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要在做好“双一流”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全力冲刺,凝练川大特色,讲好川大故事。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发挥“川大优势”探索出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在甘洛县人民医院,由四川大学捐赠的价值800余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成为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助力器”,该医院也成为凉山州为数不多可以开展核磁共振检查的县级医院。不仅如此,四川大学还常态化与该医院通过人才培养、远程会诊、专家指导、专业讲座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些点滴的故事和印记,体现了四川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为。细微之处,方见担当!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四川大学牵头成立了由15所高校组成的全国高校“健康扶贫联盟”,为高校扩展组团式健康扶贫,提升医疗健康惠民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被评为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2020年6月,学校精准帮扶的格布村被评选为“凉山州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入选《凉山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高校精准扶贫“川大模式”。三年时间,四川大学为甘洛县减免培训费597万元,培训基层干部812人、技术人员2407人;建成“甘洛乌金猪繁养基地”等产业项目;精准帮扶的格布村已实现“村退出、户脱贫”,150户719人全部脱贫;全村新建住房150套、蓄水池7个;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230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7000元;2014—2018年,四川大学助力甘洛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72个、减贫13491户63047人,贫困发生率从31.88%降至3.72%。在对口帮扶甘洛县过程中,四川大学积极发挥高校优势,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此外,四川大学着力构建“确权定责、清单明责、制度履责、严肃问责”四责一体的定点扶贫工作新格局,建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多名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的组织构架;定期研究部署和推动扶贫任务落实。健全校内各二级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机制,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解年度帮扶项目任务,形成责任清单;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大学共支持甘洛县经费7125.82万元、岳池县经费5714.11万元;累计派出30名挂职干部;培训党政干部3011人、专业技术人员7479人,远程教学培训医护人员20700人次。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以“川大力量”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近年来,四川大学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四川大学医工融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1月,学校在“创新2035”先导计划中明确提出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发布医工融合重点项目指南,汇聚“政、产、学、研、用”的创新资源,推动跨学科的科研协作,促进医工融合发展。学校将通过大力推进医工融合,聚焦创新药物、先进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构建独具特色、引领实践的“医学+”学科群,以及医工融合“三中心一平台”。深化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正式签约,华西天府医院正式开院,华西乐城医院(研究院)和华西厦门医院正在积极建设中,华西三亚医院正式揭牌。其中,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建设拟规划用地约3000亩,一期项目由眉山市建设,用地1000亩,计划于2023年9月前正式投入使用。此外,四川大学与黑龙江省签署省校合作战略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交流、产学研合作、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2021年9月14日,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在日本、尼泊尔、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巴林、白俄罗斯、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开展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成绩的背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责任担当。四川大学将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双一流”建设,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四川大学:在国家战略机遇下书写“作为”与“担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