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 > 高考

四川考生黄蛉, 用甲骨文答卷, 被川大破格录取, 2年后却气走教授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特立独行的人往往不简单。

生活中类似的人有很多,诸位千万不能小看,这些人每天独来独往,一旦机会降临就会一鸣惊人,只为成就自己默不出口的人生追求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这关系到抗压能力、人格气场等等。

四川就曾有一位考生,他的名字叫黄蛉,寒窗苦读十余载,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诠释了什么叫真的“另类”——用甲骨文作答。

说出这个答案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相信。

一方面是出于能力的质疑,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如此专业积累?

另一方面出于场合的质疑,高考不同于寻常考试,这不是在拿自己前途开玩笑吗

高考过后消息铺天盖地,无数人都对“黄蛉”充满了好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快他便收到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分数并不能达到录取线。

为了培养黄蛉,校方专门请来了语言学家教授为其授课,谁曾想事情后续的发展和人们所预料的大有不同。

孤注一掷

黄蛉出生于四川绵阳,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条件很是一般。

生活上的不宽裕促使黄蛉学习上更加努力,步入高中生活后,他为自己定下目标——上海复旦大学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那般残酷,黄蛉的高考成绩公布后,和梦想学府的录取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为了自己为了父母,黄蛉决定复读再次参加高考。

“高四”生活很特殊,因为他碰到了一个好老师——蒲体超,后者授教的科目为语文,在文言文题目分析的时候,总会从文字演变角度去分析某些字的含意,其中便包括甲骨文。

久而久之,黄蛉便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决定人生舞台的关键时刻,由不得有半点马虎之意,别人一有时间就在刷题或者强化弱科,黄蛉却在那研究甲骨文

一旁的同学耻笑他做无用功,黄蛉根本不当回事儿。

时间过得很快,黄蛉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满以为付出的努力会有好的收获,谁曾想试卷摆在面前的时候自己傻了眼。

这到底该怎么办?复读了一年再换个落榜,别人是不是又得笑话自己”。

情急之下,黄蛉做出了大胆的决定:用甲骨文写作文

严格来说,这种答题方式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当时的考试规则中并没有要求字型或字体,压力顿时给到了阅卷老师:自己该如何批阅?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阅卷组专门请来了语言专家,最终将此文“翻译”出来,但作文跑题,仅仅获得了6分的成绩。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黄蛉有些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只有6分?但经过两次复审并确认,他的成绩没有任何问题,事实证明他失算

黄蛉有些失态,他感觉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到底是继续复读还是选择一所三本院校就读?

九月上旬,黄蛉突然收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有些疑惑,自己的分数和录取线差得很远,经过证实才得知是特招录取。

令人失望

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教育,著名的语言学家何靖教授已经退休,四川大学斥巨资将其返聘回来授教。

要知道,当时发现的甲骨文才一千多个,黄蛉已经掌握了七八百个,他有实力有底气,每个人都对黄蛉抱有很大的期望。

不过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落脚点仍是他自己要努力,满足了这一点,未来能达到多高的上限,没有人能做出定论。

谁也没想到,两年时间过去后,何靖教授突然向校方递交了辞职信,有关媒体随即致电询问情况。

谈及辞职原因时,何靖教授并没有说太多,只是表明不愿意再教黄蛉。

如此有天赋的孩子,为什么能够让教授发出这般感叹

在媒体的再三追问下,何靖教授才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黄蛉浮于表面,基础知识根本不够,自己还整天吹嘘”。

除此之外,何靖教授还专门进行了举例:“我教他的是先秦的文献,面对媒体镜头的采访,他却说自己读过文心雕龙,这跟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关系?只是为了吹捧自己”。

当然这毕竟是个人的言行,他也无法决定黄蛉接下来的走向。

有关媒体致电黄蛉时,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如今十多年时间过去了,互联网上也再未出现过有关黄蛉的消息报道和舆论,或许他早已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说到底,黄蛉成也川大败也川大。

他自身的才能确实受到了川大的认可,最终被破格录取,没想到被录取后的他心态浮躁,时刻想着彰显自己的水平。既然心思都不在提升能力上,这又怎么会取得成功?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心情不浮躁,做事不急躁

事情往往就是如此,你越急躁越难成功,因为急躁会使你丧失理智,失去正确的判断,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和步骤,脚踏实地立足当下,才有资格看到光明。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