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与群山环绕的教室里,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碾坝小学的孩子们身穿彝族服饰,跟随着大屏幕里的老师一起敲击杯子、手打节拍……近日,原本孩子们只能写作业的课后服务时间,变得与过往不同。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全新引入的双师课堂模式,正在突破地域阻碍,让身处大山里的孩子,享受起比肩一线城市的课后三点半时光。
山区孩子第一次有了专业心理课
马边地处四川小凉山腹地,与外界的想象不同,走在当地的学校里,教室里的智能大屏、操场上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几乎成为标配。过去10年,马边改扩建校舍32.8万余平方米,新增学位10000余个,城乡学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硬件设施的完备,当地主要面临着师资力量有限、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的难题。
马边县教育局局长罗相东曾是马边县民建小学第27任校长,一路从基层工作走来,他多次尝试为当地基础教育寻找补充资源缺口的机会,“尤其在教育数字化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趋势下,马边对于优质、普惠、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需求更为迫切。”
今年10月,为了在课后服务时间给孩子们打造更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内容,罗相东牵头在当地6所城区和乡村学校率先引入校外教育科技服务,在课后服务时间启用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并一口气接入了艺术启蒙类、思维训练类、情绪心理类等数十门课程,覆盖了165个班级、共计8282名学生。
在新建不久的乡村中心校永乐小学里,孩子们第一次在双师课堂上接触到如何识别情绪和学习与自己的喜怒哀乐相处,这在心理教育资源短缺的西南山区,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
永乐小学校长段连军告诉记者,由于当地鲜有专业心理教师,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家长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受限,“双师课程引入后,由线上专业老师授课,线下老师简单配合组织互动,不仅同时解决了师资和课程的问题,也极大解放了校内老师,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自身的教学工作”。
令段连军印象深刻的是,在双师心理课上,每一个孩子还被配备了线下互动随材,“看到孩子们跟着大屏里的老师写写画画、同学之间还能互相提问交流,有讨论、有笑容,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心理课程也能够上得很有趣”。
每个孩子都上得起的素质课
“除了内容多样化,城乡间教育资源均衡与普惠也一直是我们希望做出的改变”,罗相东举例说,办学119年历史的城区中心校民建小学,如今已经成为了四川省艺术特色示范学校,占地面积达138亩的这所学校并不缺音体美老师,但像水碾坝小学这样的乡村小学,孩子们想上到专业的音体美素养课却并不容易。
飞象双师课堂引入后,水碾坝小学首先开设了“玩转节奏”音乐素养课,马边民族小学则开设了“艺术大师的画笔”美术素养课,“这些课程改变了过往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情况,也极大引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马边地区学校的课后服务多以社团形式开展,覆盖学生数量有限,双师素质课堂正在帮助当地打破这种僵局,“在帮助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双师课堂也更为普惠,课后服务采买可以全部由学校承担,我们希望无论城乡,更多孩子都能有机会享受到优质资源”,罗相东说。
“进一寸,有一寸欢喜”,这是写在永乐小学校门上的一句标语,引自胡适的《胡适谈读书》。在这所新建乡村小学的寄语里,也承载着当地教育人希望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给孩子们带去更优质教育的坚持。在罗相东们看来,双师课堂带来的改变只是他们的努力之一,“教育是百年大计,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每天进一寸,得寸进寸、积寸为尺,最终有一天,能让这一代孩子看到不一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