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三个月前的那份公示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8所被列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名单,公开征求意见。有“当代鲁迅”之称的饶毅,公开发文质疑名单,立即成为舆论热点。
现在尘埃已经落定,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0所高校入选“试点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这样的结果能够让人满意吗?下面看一看。
(1)提法更加准确。公示中的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结果是“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试点单位”。从表达上看,试点单位更加切合实际,定位于“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也更加准确,因为只是培养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而非进行整个公共卫生学院建设。
有的可能对此不解,公共卫生学院不就是培养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吗?其实不是这样。有的公共卫生学院只有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但有的公共卫生方面还设有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这就与公共卫生不搭界了。为了培养公共卫生人才而将整个公共卫生学院作为建设单位有点浪费资源。
(2)区域分布均衡。公示名单中的最大争议是,高校过于集中,华北地区有5所之多,平均每省一所,而西北、西南两大片区10个省区才两所院校,不利于各地公共卫生人才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情况看,京沪以及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的工作并不多,院校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急需的公共卫生人才的分布。从入选院校的分布看,还是很均衡的。
华北地区北京大学,东北地区吉林大学、哈医大,华东地区复旦大学、南京医大,华中地区华中科大、中南大学,华南地区中山大学,西北地区西安交大,西南地区四川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各地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
(3)入选院校相对更好。最终入选的10校,或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比如华中科大、南京医大、复旦大学,或是曾经的医科名校,比如北大医学部、华西医学中心、湘雅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白求恩医大,曾经的西安医科大学和现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也是实力强校。
对照一下落选的8校,有的刚刚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原来还没有独立的医学院,有的没有公共卫生方面的本科专业。从地区分布角度看,对比第四轮学科结果,入选的10校,都是各地区公共卫生方面实力最强的,结果还算公平。
华北地区:北大为A-,首医为B+,协和为B,天医为B-,山西医大为C+。
东北地区:哈医大为A-,吉大为B-,中国医大为B。中国医科大学评估结果虽然高于吉林大学,但并未进入公示范围。
华东地区:南京医大为A+,复旦为A-,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医大为B,厦门大学为B-。
华中地区:华中科大为A+,中南大学为B-。
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均为B+。南方医科大学也未能进入公示范围。
西北地区:西安交大为C+。
西南地区:四川大学为B。
(4)属于探索性质。公共卫生人才由于长期供应不足,队伍较小,在疫情突然袭来时显得势单力薄。这块短板告诉人们,必须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并扩大防疫队伍。但是,这种人才有什么素质需求,如何培养满足现实需要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公共卫生人才,确实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所以称为“试点”十分准确。既然是试点,自然只能由少数实力较强的院校进行,待取得经验之后再推广。
#高考择校#
网友们,公示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的过程。奉行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是为人民办实事,工作当中理应尊重公众意见,使各类方案更加切合实际,此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名单公示”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各个方面都能如此听取公众意见,就可以弥补工作初步方案的不足,避免许多失误和矛盾,现实当中这样的教训还是不少的。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参考。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名单”为何引发争议?
软科连续三年数据:哪些医科大学排名靠前,值得高度关注?
10校被指定实施“专项”,培养国家急需的储能技术高层次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理学还是医学,毕业后是搞理论还是做工程?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哪些高校数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