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夏天,在西藏甘孜一个破破烂烂的教室里,一个面容憔悴的男人面向同学,跪在了讲台上。
男人激动地流着眼泪,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抛家舍业来到这,就是为了帮助你们,让你们能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保证不会走,我恳求你们好好学习好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他们被老师的举动震撼了,想起老师对自己的好、自己对老师的不信任,孩子们纷纷低头哭了起来。
01
胡忠曾是成都一家重点中学的化学老师,妻子也在同校任教,多年的奋斗,夫妻俩也算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不禁成了人人眼羡的对象。
本以为生活就这样过下去了,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一家人的人生方向!
原来,一次课间,胡忠在报纸上得知一个信息,西藏甘孜的“西康福利学校”急缺老师,学校里的孤儿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想要改变命运更是机会渺茫。
看着身边衣食无忧、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再看看报纸上孩子们的艰辛,胡忠心生感慨:“藏区孩子们太难了,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从那以后,藏区孤儿便成了胡忠挥之不去的心病,他知道,对孩子们最好的帮助就是去那里当老师。
可是,现在的他有家有事业,女儿也还小,而且去藏区只能当志愿者,每个月只有300元的补助,与现在的生活方式简直是天壤之别,他若要去,妻子会同意吗?
就这样,胡忠有几次都想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还是犹豫了一天又一天。
直到2000年国庆前夕,胡忠安排了一个“骗局”,这才带着妻子踏上了高原。
胡忠跟妻子说,趁着女儿断奶,可以带她去旅行。
妻子谢晓君听闻高兴极了,可是,当她知道胡忠要去的地方时,心里还是泛起了嘀咕:
“甘孜地处偏僻的川西高原,气候恶劣,中国有这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为什么要去哪呢?”
尽管怀疑,谢晓君还是跟着丈夫出发了。二人经过颠簸,终于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
看到他们进门,穿着鲜红色运动服的孩子们,便跳着藏族的锅庄舞,唱起藏语的欢迎歌,献上哈达上前迎接着老师的到来。
这特别的迎接方式,让胡忠和谢晓君新奇且感动,多年来善于跟孩子们打交道的他们,很快就融入了进去,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一起跳起了快乐的锅庄。
后来,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他们得知,当知道有老师要来学校时,孩子们特意打扫了校舍,穿上了最好的衣服,只为让老师能够留下来。
听到这些,再想到孩子们看到课本时那茫然的神情,善良的谢晓君潸然泪下。
随后,在学校的几天里,她教孩子们唱歌、汉语,希望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做得更多。
对于妻子的举动,胡忠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在返程的路上,胡忠终于鼓起勇气对妻子说:“我想到西康学校当志愿老师,就一年,一年后你喊我回来我就回来,行吗?”
这下,谢晓君才终于明白了胡忠的“良苦用心”,但是,心底里孩子们充满渴求的眼神,却让她对胡忠生不起气,反而郑重地点点头答应了。
就这样,2001年夏天,胡忠离开了让人羡慕的成都石室联中,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开始了照顾143名孤儿学生的志愿者生涯。
渐渐地,胡忠就变成了别人的“阿爸!”
02
可是,胡忠再次来到西康福利学校后,却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
不断的呕吐、发烧和头晕让他下不了床,睡不了觉,整个人憔悴得好像老了十几岁。
但胡忠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咬牙挺了过去,身体稍微好点就下床照顾孩子们了。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他。
原来,这里的孩子几乎不会汉语,所以,语言关成了他走进孩子们最大的拦路虎。一节课下来,完全是鸡同鸭讲,他连说带比划,一点效果都没有。
为此,胡忠苦不堪言,但是随后他便想到了一个“笨办法”。
他搬去跟孩子们同吃同住,这样不仅方便照顾孩子们,还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慢慢地,他们彼此融合,竟然可以用两种语言间杂着交流了。
在这个过程中,胡忠身兼数职,不仅要担任多门课程的老师,还要担当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吃饭、睡觉、早操,甚至洗澡穿衣,他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孩子们。
但是,孩子们还是让胡忠伤心了。
因为孩子们不相信他,以为他会像其他来过的老师一样,没多久就会离开,再加上高原孩子特有的野性,所以孩子们都不愿好好学习。
胡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的疲累和困难都不算什么,可孩子们的不信任却让他泪目。
就这样,一个斯文的七尺男儿,在孩子们又一次逃学后,竟屈膝跪在了讲台上,并流着泪对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
“我抛下了家、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能帮助你们,让你们能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保证不会走,我恳求你们好好学习行吗?”
讲台下的孩子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他们知道,一个男人下跪意味着什么,想起老师对他们的好,他们纷纷趴在桌子上啜泣起来。
一瞬间,孩子们似乎长大了,胡老师这一跪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感受到了胡老师父亲般的关爱,孩子们开始敞开心扉接受了胡忠。
从此以后,他们跟着胡老师一起打球、一起唱歌,学习也变得认真,而在共同的生活中,这143个从来没感受过亲情的孤儿,对胡忠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一天清晨,胡忠帮一位幼小的孩子穿衣服,突然,孩子张嘴轻呼:“阿爸”,胡忠愣住了,接下来,他的耳旁无数声“阿爸”“阿爸”响起,坚强的胡忠又一次泪流满面。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胡忠却把他的眼泪和爱,都奉献给了高原的孩子们,他把对年幼女儿的歉疚都放在了这些孤儿身上。
为了孩子们,他对妻子食言了。一年后,他并没有回归家庭,而且几乎没有回过家。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妻子不仅没有怪他,反而跟随他的脚步,甚至“狠心”带上女儿,一起踏上了高原之路。
03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谢晓君被胡忠骗到西康学校后,孩子们渴求她留下的眼神让她心疼不已,所以她支持胡忠的选择,也默默地支持着胡忠的工作。
胡忠走上高原的这一年来,瘦小的谢晓君,边上班边独自照顾年幼的女儿,她很累,但她从来没有怨言,还在假期带着女儿去高原看望胡忠。
每次去,她都会给孩子们准备好多东西,各种好吃的、简单轻便的学习用品。然后,她教孩子们唱歌,帮助胡忠分担一些教学任务。
慢慢地,谢晓君也像胡忠一样,放不下高原上的那群孩子了。于是,当成都教育局再次选派志愿者时,谢晓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然而,来到西康学校的谢晓君,却经历了更大的困难。
原来,谢晓君是教钢琴的,但高原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开设这门课,而且她还要像胡忠一样身兼数职。
于是,谢晓君就用她漂亮的双手,开始了打杂兼老师的工作。
生活老师、图书管理员、班主任,谢晓君努力地适应着,可专业不对口的文化课,她却要从头学起,每天照顾孩子们睡下后,谢老师都会一直学习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谢晓君胜任了生物、地理、数学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不仅如此,支教三年后,她还成了不可多得的全能教师,但是她的支教期到了,随后谢晓君便回到了成都石室联中。
回去以后,谢晓君终于可以重拾自己久违的钢琴工作了,但是,她却放不下高原的孩子们,她时常惦记他们淳朴的笑脸和生涩的汉语,于是,她做了一个“三上高原”的决定。
这一次,她直接申请调入甘孜教育局,而且带上幼小的女儿一起,而她们要去的“木雅祖庆学校”比西康学校更加艰苦。
在那里,谢晓君担任了更多的教学任务和职务,由于工作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谢晓君一度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
然而,被疼痛折磨的谢晓君,在学生面前却丝毫没有表露,不仅如此,医生强制住院的要求也没能耽误她的教学工作。
只有在胡忠来看望她时,谢晓君才会流下被疼痛碾压的泪水。
而他们的付出也影响了女儿胡文吉。
本该生活在大城市,享受优越生活的胡文吉,三岁多就被带到了环境恶劣的高原生活,过着与都市里完全不同的日子。
由于条件的限制,胡文吉小小年纪就要寄宿在板房里,这种房子既不保暖,也不扛风,即使盖着棉被还是会被冻得瑟瑟发抖。
时间一久,胡文吉便和其他高原上的孩子一样,双手长满冻疮,脸蛋上自然地生出两朵高原红。
高原长大的胡文吉,有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曲桑拉”。在父母的影响下,曲桑拉善良懂事。回成都时会帮老人做家务,回高原时会给同学们带礼物,还处处帮助同学们。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同学面前,她从不叫谢晓君妈妈,而是跟其他人一样叫谢老师。因为她知道,她喊妈妈的时候,会令其他孩子伤心。
就这样,截止到2011年,胡忠一家三口已经在高原生活了十一年。
胡忠夫妇扎根藏区,培养80多名孤儿上大学的事情,也渐渐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04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胡忠夫妇的事迹被传扬出去后,各种表扬和报道赋予了他们荣誉,但各种诟病和讥讽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他们就是为了出名;也有人说,他们是为了镀金;更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引起同情想得到社会捐款;
更有甚者,说他们是最自私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剥夺女儿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一时间,各种脏水泼向胡忠夫妇,可此时的胡忠,虽已头发花白,却依然守在孩子们的身边。
直到他的事迹被央视《感动人物》栏目组发现,世人才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无私和奉献。
2012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现场,胡忠夫妇双双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优秀人物”。
主持人说:“为名,他们已经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为利,胡忠每月只有300多元的补助;为镀金,他们没必要赔上健康、耗费时日,他们一切只是为了孩子们呀!”
胡忠和谢晓君没有给女儿最多的宠爱,却把最深沉的爱给了高原的孤儿们,成为孩子们的“阿爸”“阿妈”。
而对于女儿,胡忠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他们虽然没有给女儿优越的生活,但却帮女儿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行动向女儿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他们的女儿成绩优异,夫妻俩从不操心孩子的成长。
她没有让人追着喂饭的烦恼,更没有两眼不离手机的担忧,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的深明大义是她最宝贵的财富。
相对来说,父母才是他们最亏欠的人。
胡忠夫妇很少回家探望父母,甚至想他们的时候,还要不辞辛苦地颠簸到高原,所以,胡忠说起母亲总会歉疚地泪目。
为此,《感动中国》栏目对他们的推荐词说道:
“他们带着孩子吃苦,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自己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父母,这不是作秀和绝情,是极致无私的深情!”
这十一年来,胡忠依然每月只有300元的补助,而且大都用于给孩子们购买奖品,甚至他参加颁奖典礼的棉袄都是借的。
而这十一年,胡忠夏天都要穿棉袄,谢晓君也常年背痛。
胡忠夫妇曾坚定地说:“只要还能干,我们就会继续守着藏区的孩子们,只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来接我们的班,发展藏区的教育事业。”
05
值得欣慰的是,22年过去了,胡忠夫妇送出去的孩子,有的已经回到家乡成了老师,他们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延续,他们对高原孩子的“深情”,也终于得到了传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胡忠夫妇用半生的坚守和浑身的病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者。
他们是藏区孩子们的希望,更是藏区孤儿们心中最圣洁的“阿爸”“阿妈”!
其实,幸福的定义有很多,而胡忠夫妇的幸福,就是藏区孩子们笑脸上的那两坨高原红。
这幸福是付出、是责任、是物质上的贫瘠,更是精神上的富足,而只有这样的幸福才更加久远,更值得怀念!
参考资料:
1.《支教12载,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感动中国》成都文明网2012.02.06
2.《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四川日报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