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多年来,古蔺县在“家校共育”方面做很多尝试,特别是近年来“规范化家长学校”的创建,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归结起来为“四个结合”。
现场授课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不少家长远在天南海北,白天又要忙着工作赚钱。学校召开常规的家长会,很多人到不了现场。如何让广大家长(监护人)“足不出户”就能与学校交流沟通?如何让现在教育手段发挥出应有的功用?古蔺县从“网课”中得到启发,让更多的人在手机钉钉平台上参与家教课程教学,实现千里之外的“面对面”“零距离”,甚至“心连心”。
4月16日晚7时30分,“古蔺县家长夜校”在永乐中学开讲,有来自学校周边的60余名家长现场听课,线上有近2000名学生家长(监护人)收看直播。据了解,有一名“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在3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参与。课后,现场家长争先恐后向授课教师咨询,一直到当晚近10点,众人才依依不舍离去。
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
在“家长学校”,一般都按学年设置了课表,那些经验丰富、颇有建树的教师群体,也就当仁不让承担起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弥补学校家庭教育师资的不足,古蔺县关工委组建了红色传承、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10个宣讲团,并针对“如何指导开展家庭教育”精心集体备课,且“每讲一次就修改提升一次”,今年已到校宣讲近百场次。
县退教协会会长陈炯章的《好家风成就精彩人生》,今年已受邀授课15场,每次课后,家长们都陷入了思考;杭州亚残运会4枚金牌得主胡洋,不仅给青少年们讲述“迎难而上”,还倡导家长要教会孩子从小学会艰苦奋斗……“全国劳模”袁志诚、“中国好人”胡敬华、“红研专家”王海清等县内知名人士,更是成为“家长学校”里大家“追捧”的“明星”。
集中研讨与个别走访相结合
“家长学校”虽不是新生事物,但没有现成模式照搬。学校所处的区域不同,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就有区别。这都需要学校去发现新情况、研究新方法、处理新矛盾、总结新经验、预防新问题。
“家长学校”的授课,“我讲你听”仅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研讨。与授课教师研讨、与学生家长研讨、与行家里手研讨……最终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办校”之路。针对“个别”“少数”,学校还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变“请家长”为“去家访”。通过不厌其烦的走访、耐心细致的交流,特别是那些隔代监护的孩子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传统教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近年来,泸州市关工委向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赠送75万字的《泸州市家长学校通识教程》,推送了150集《泸州市家长学校家教微课程》。另外,《家庭教育报》《父母必读》《关爱明天》等已为更多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接受。很大部分“家长学校”除用好这些资源外,还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在普遍提升的同时办出与众不同特色。
实验学校在家委会主任刘自强的参与下弘扬“兰文化”,现在的“蕙质兰心,文雅谦和”已是深入人心;东区学校让广大家长参与近300亩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箭竹中学的“苗汉和谐”、石宝小学的“国防教育”、建新学校的“儒学传承”等家校共育品牌,已逐渐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