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许雯
近日,清华大学2024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次入围名单陆续出炉。截至目前成都共7名学生获入围认定。其中包括了来自成都七中高三.9班的杨文韬、高三.13班的张一蘅两位同学。
据了解,“数学领军计划”每年招生规模不超过100人,录取至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八年制),依托清华大学求真书院进行培养,采用“3+2+3”培养模式,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此外,获得入围认定的学生,原则上需于春季学期前往清华大学接受预科培养,预科期间将考察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能力,考察合格即可办理录取手续,无需参加高考。
在不少人投入羡慕眼光时,只有杨文韬和张一蘅清楚,从备赛到冲刺并非一路平坦。其中,杨文韬还遇上了戏剧性的反转……那么两位17岁少年是如何一步步突围,又有哪些学习上的成功秘笈。日前,两人及其教练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还原了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同时带来了学习和竞赛方面的干货分享。
杨文韬从进校起,就读于坊间有着大神班之称的“709”(即七中林荫9班)。通过梳理以往的数据其实不难发现,这个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去向都是清北。在初入这个班时,他选择的是五大学科竞赛中的数学竞赛,直到今年年初才决定走数学领军计划。
虽说都是数学竞赛,但五大学科竞赛中的数竞和数学领军计划考察的内容不同。前者更多集中在对高中数学知识加深加难进行考察,并同步考察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技巧;后者考察内容宽泛,涉及大学本科知识,同步还会考察物理等。至于哪个赛事更难?事实上,因为考察范围不同,体系也不同,就不存在谁更难的比较。
采访中,杨文韬分享了发生在他身上戏剧性的一幕。原来在领军计划面试名单发布的前1个多小时,数学竞赛省队名单也同步出炉了,起初对进入省队还有些信心的他,却意外跌出了名单,面对这样的结果,杨文韬不免有些失落,但也很快进入了自我调节状态,“我当时在给自己做心理辅导,哪知道刚刚舒缓了情绪,我收到了进入领军计划面试的通知,这就很微妙了……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张一蘅(左)与杨文韬(右)同学
张一蘅起初是想在物理竞赛这条赛道上博出一方天地,但后续被成都七中领军班主教练徐珂相中,于是从零基础起步转而攻克数学。徐珂坦诚地给出了理由,就是看中了张一蘅的肯钻研、好奇心强,“他就是被我‘框’过来的。”
面对徐珂的打趣,张一蘅则表示,不存在“框”,这就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双向奔赴,“从一开始,我就没把竞赛当作是唯一的升学途径,而是打心底地喜欢数学,也想深入探究,假设我竞赛走不通,我相信自己依旧在高考赛道上继续发力。”
当然,说出这句话并不是张一蘅过分自信。徐珂补充道,一直以来部分家长对竞赛存在误区,简单认为选择走竞赛的学生仅仅是在某一学科上很拔尖,其实不然。选择走竞赛首先是综合成绩都很好,在此基础上再是选择自己热爱的领域去拓宽加深,“整体底子好,一方面体现的是基础扎实,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能力强,这样才能学有余力地去做深度拔高、拔尖培养。”
张一蘅初中就读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杨文韬初中就读于石室联合中学。尽管来时的路不同,但两人身上却有着多处相似点,都是教师子女,今年也都17岁,都学过钢琴,杨文韬钢琴过了5级后就没再继续,张一蘅选择了只学习不考级。
采访中,两人还不约而同地提到,设在成都七中校园里的迷你唱歌机,也是他俩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宝藏地。
除了唱歌外,从小学过主持的张一蘅,还主持过学校里大大小小活动。用他的话来说,即便是高中的校园生活,都不应该只剩下学习。他透露,在平日里,他还会通过写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记录校园生活。
张一蘅
记者通过检索某音乐平台发现,截至目前,张一蘅已发布30余首歌曲,其曲风多以轻快旋律为主,绝大多数是电子曲。他介绍,自己写歌的频率并不固定,有时候灵感来了,就特别想用音乐去表达和传递。至于为什么都是以曲为主,他坦言,有想过作词,但有时会觉得为了填词而填词,破坏了曲的原汁原味,索性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杨文韬同样表达了高中生活不能只有学习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他喜欢打乒乓球,一颗小小的球,在球拍挥舞间,因为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旋转,能呈现的是一场不同的视觉盛宴。
杨文韬
即将去清华大学求学,也意味着两人的高中生活进入了倒计时。在这段时间里,两人也没闲着,一方面是为高中会考做准备,一方面是看一些数学相关的书籍,同步提升英语能力。此外,杨文韬作为同时走过数学竞赛和领军计划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将承担起一项重任,就是给准备冲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国赛)的同学出模拟题,“目前我没有升学压力,时间比较充足一些,所以想结合所学所研究的数学题,助力我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谈及未来,两人的目标一致,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事业做一份贡献。
在以往的报道中,时常可见在五大学科竞赛国赛中,入选国集的学生拿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保送资格。即便没拿到直通名校的入场券,能在国决中获得金牌、银牌、铜牌的学生在后续升学中,同样可享受到顶尖高校的录取优惠政策,包括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又分别推出了领军计划、攀登计划、卓越计划、数学英才班等,保送或是降一本录取方式,足以见得竞赛极具含金量。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走竞赛,又该如何培养?徐珂谈到,热爱、努力、沉稳等品质依旧是选择走竞赛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没有热爱,很难在一个领域坚持长久。
以张一蘅为例,她介绍,在日常的学习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何和阅读推荐的书籍外,张一蘅自己会坚持做美国数学月刊的题,且一期都不落下,“刊物上没有答案,他做完题会通过月刊上的邮箱联系出题教授展开探讨,这里对他自学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如果不够喜欢这个领域,他也没有动力去继续探究。”
张一蘅(左一)、杨文韬(右一)与徐珂教练合影
徐珂说,沉稳不仅是体现在做事沉稳,还有心态沉稳。以杨文韬为例,在1个多小时里出现两极反转,极其考验心态,“领军计划面试就在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意味着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去疏通自己跌出省队的失落情绪,此时沉稳的心态就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那么竞赛是否需要提前准备,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她表示,不论是此次入围领军计划的张一蘅同学,还是在去年就获得认定入围的王雅璇、饶轶琨同学,他们都是零基础起步的学生,也是进入到高中后才系统性接触竞赛,所以并不能说明越小就越能出成绩。
在徐珂看来,竞赛需要具备的品质是需要从小去培养。为此,她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小学时期重点培养学习能力这类贯穿整个成长的品质,打牢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再做出是否走竞赛的选择。至于选择哪门学科竞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上去老生常谈,但兴趣衍生的热爱是坚持下去的源动力,“不建议太早给孩子的方向下定论,让他们多去尝试和接触后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