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张耀川
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守好红色江山,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图为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
四川文理学院地处川陕革命老区腹地,近年来,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传承和弘扬川陕苏区精神为主线,通过创建红色课程、开设红色课堂、建立红色基地、研究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活动、打造红色经典等方式,系统推进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据有关统计,近十年,该校55%左右的生源来自革命老区,25%左右来自川陕革命老区;35%左右的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革命老区,21%左右的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川陕革命老区。
“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关于革命老区社科研究的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黄涛介绍,该校依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达州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组建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基层治理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记者了解到,四川文理学院在充分挖掘川陕苏区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仅组织编撰了《红色巴山》《神剑•乡魂》等红色校本教材,还综合利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方式打造了“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已上线资源27000个。同时,学校持续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围绕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红色人物开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充分利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开展沉浸式“虚仿”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此外,该校还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和培训,扩大红色文化社会影响,用艺术服务社会,认真为地方出谋划策,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